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沉浸式戏剧《于多多的绿野仙踪》登录盐城1956星剧场

新华报业网讯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在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一个真实的故事》中,一部以老盐城为背景的原创话剧正在火热上演。

近日,沉浸式戏剧《于多多的绿野仙踪》登录盐城1956星剧场。该剧通过表达老盐城的鲜活日常、湿地的大美风光以及丹顶鹤保护等内容,从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宣传近年来盐城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折射城市发展变化和社会变迁。演出现场,多个场景变化交错,演员们表演收放自如,原汁原味的盐城剧情将观众带入其中,“沉浸式”享受了一场精神大餐,现场气氛热烈,为寒冬带来融融的暖意。

贴“生”气,文艺赋能展现生态文化

该剧开始以一段美不胜收的盐城湿地美景视频抓人眼球,同时也点出了剧中生态文化的主题,这种新颖的开头设计,给现场观众全新话剧体验。剧情讲述了90年代到如今,随着盐城丹顶鹤珍禽保护工作的深度开展,从爷爷辈的“打鸟”、父辈的“护鸟”、最后到孙辈的“宣传鸟”,三代人角色定位的变化,表现了盐城生态保护持续向好、成效显著。

“向东向东!不好了不好了,出事了!保护区的人说,有只天鹅不吃不喝到处跑,一个管理员小姑娘趟着沼泽地去找,到现在都没回来!”……台词中没有出现她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位小姑娘就是我国首位环保烈士徐秀娟。对于盐城人来讲,徐秀娟的感人事迹并不陌生,她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影响了千千万万人。归鹤思源情,穿越时空,如今这种精神通过文艺的表现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延续。

“我是盐城建湖人,近几年,建湖高速路口的一片竹林飞满了白鹭,现在也没有人去打鸟,大家觉得有鸟的地方很幸福,这是我们盐城几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该剧编剧之一、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声。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精彩戏剧在盐城建军路商业街区上轮番上演,致力于盐城本土原创主题,涉及生态、人文、教育等元素,为观众献上了一道道文艺版的“淮扬菜”。

接“地”气,生动演绎当地民俗文化

建军路路牌、盐城方言台词、丹顶鹤救助……整场话剧表演中,这些本土特色元素不停穿插,熟悉的城市文化将观众拉到剧情当中,更好地感受盐城原创话剧魅力。

据了解,《于多多的绿野仙踪》的演出人员大多数都是盐城本地淮剧演员,他们对本土的风俗人情和人物特点有着更好地理解和演绎,经过演员的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将盐城风俗和人民生活刻画得更加生动。这种接地气的演出风格迅速火爆“出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演出现场几乎场场爆满。

“整个演出真的太精彩了,尤其刚开始90年代的建军路场景,让我真的感觉回到了小时候。”观众李女士表示,作为老城区长大的盐城人,建军路这一块的本土特色依旧保存着老盐城记忆,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父辈小时候的生活和感受盐城巨大的发展变化。

演出场地是成立于1956年的盐城电影院,曾是盐城重要地标,承载了一代代盐城人的青春岁月,如今“换装”成1956星剧场,以“剧场+阅读+创意生活”为功能定位,吸引了更多当地年轻人和外地游客的目光,为推进盐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956星剧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自编自导双部曲《Goodbye》、原创儿童启蒙剧《动物反斗城•非洲大迁徙》、相声专场《愉跃龙门 祥龙启新》等精彩剧目将在剧场上演,面向人群涉及各年龄段,以多种形式开展更多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盐阜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彭倩倩)

责编:卞小燕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