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近”享烟火气 “圈”出幸福感

1月5日,在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回龙桥社区的老街巷里,橙黄色的异形流线型外立面惹人注目,镂空的“Mini Plaza”(迷你广场)标志下,孩子们在地面上的黑白数字格间跳跃玩耍,老人们在一旁的休闲座椅上看书读报。该“迷你广场”由原先的闲置空地改造焕新,升级为“一站式”便民小广场,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是南京首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规划师试点社区项目,也是鼓楼区首个社区成长计划落地项目,已于近日正式启用。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之一,南京一直不断完善该生活圈,通过扩大供给、居民共商、智慧赋能等手段,提高智慧化和品质化水平,让市民在近距离内享受烟火气,体验周到贴心的服务,共享智慧“幸福圈”。

15分钟,“圈”出家门口美好生活

所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指的是居民从家出发,步行15分钟内,休闲、购物、养老、运动等需求均可得到满足。

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美好生活场景正在南京多地成为现实。住在建邺区双闸街道新亭社区的王芸告诉记者,小区居民一有空闲时间就爱往社区服务中心跑。“那边玩的花样多。不仅有钢琴室、健身房、乒乓球场,还有可供老年人喝茶聊天的公共空间,孩子们也可以在专门的儿童活动场地游玩。”王芸说,从社区服务中心出来,步行几分钟便可到达周边学校、惠民菜市场、生鲜超市、早餐店等,“都不用出社区!基本上多数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非常便利。”

1月3日,栖霞区尧化街道尧新社区百姓健身房正式对外开放。该社区通过盘活闲置场地、引进第三方社会力量,打造了这个面积约460平方米的百姓健身房,涵盖体育健身、健康服务、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功能,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公共体育社交平台。当天,健身房一经开放,便吸引不少居民前往。

作为栖霞区唯一入选国家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社区,近年来,尧新社区发力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通过共享、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补齐社区短板,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健身、停车、充电、买菜、购物等贴心公共服务。截至目前,该社区已建成尧月铁路客厅、口袋公园、河道绿地、生态停车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各项全新基础设施。

居民共商,让“生活圈”更具特色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南京“多点开花”,“圈”出了居民家门口的幸福生活,也提升了全域幸福指数。如何让“生活圈”更具特色,是基层面临的崭新课题。不少区域认为,打造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色与优势,让居民参与,围绕居民切实需求打造特色“生活圈”。

以近日正式启用的回龙桥迷你广场为例,其位置紧邻回龙桥和小区,来往人群密集,烟火气十足。虽然场地面积仅100多平方米,但利用有限的空间,集合了休闲生活、娱乐社交、便民市集3种模式,承载小修小补、休闲座椅、儿童游戏场、露天影院、社区景墙、对弈桌、景观树池、社区吧台等八大功能,建成修鞋铺、裁缝铺、理发铺等。

作为我市首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社区规划师签约试点项目,回龙桥迷你广场由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担任“社区规划师”,并海选“民间设计师”,采取“开门问策”模式集思广益,让设计实现“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

参加过多场居民意见征集会的校门口1号小区居民田燕告诉记者,她一直想在家附近找一个稳定且靠谱的裁缝铺子,以便缝补衣物。同样住在该小区的骆小琴则表示,希望能给孩子更多的户外开放式休闲娱乐空间。“就我们老年人而言,能增加一些棋牌桌、休闲座椅就不错,还能方便和邻里街坊唠唠家常。”她说。

在实地考察回龙桥片区环境和走访询问居民需求之后,最终,老旧小区实现“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也让更多人沉浸在市井的温情中。

科技赋能,“生活圈”更智慧便捷

去年11月底,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赛虹桥社区通过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验收,并获评“优秀”等次。该社区负责人说:“社区有5571户、1.5万居民,我们的长处是在‘一刻钟便民圈’中加入‘智慧元素’。”

在吉庆里菜场,赛虹桥社区联合市场管理方、“饿了么”平台,合作引进江苏首家“阳光菜场”项目,将传统菜场与线上点单有机融合,为居民提供便捷、智慧化服务。居民王少珍年逾六旬,因最近腿脚扭伤,有10多天没出过门。但这并不影响她买菜做饭,她手机里的“阳光菜场”小程序中,吉庆里菜场的任何一款蔬菜和肉禽蛋,均可选购,线上点单后,“饿了么”外卖员就会送菜上门。

像这样的智慧场景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赛虹桥社区打造的“物社联动”数字化系统正在应天花园小区试点。该系统将物业数字系统与社区数字化系统融合,把数字服务细化到小区每个单元、每户家庭,并开通线上实时互动。记者在智慧后台系统中看到,大屏幕上可实时捕捉社区任何一个角落的俯瞰视角情况,居民的诉求和建议也能在后台实时展现,并得到及时处理解决。截至目前,4个“微驿站”已进行邻里服务、青少年教育、就业服务、业委会赋能等各项活动800余次,服务居民万余人次。

诸如此类,越来越多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插上数字化“翅膀”,变得既烟火升腾又智慧便捷,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留在南京。“生活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便捷与幸福。当初吸引我来的是古城底蕴,如今留住我的是宜居魅力。”今年新搬来南京的郭翰博说。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