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我们整整找了9年,每一天都盼着好消息,可是每多找一天,心里的绝望就多几分!”几天前,宿迁市的张先生夫妻俩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市,见到了阔别9年的儿子,一家人相拥而泣。在他们身旁,是宿迁市洋河派出所的民警孙洋,正是他反复在宿迁、上海两地奔走,这条张先生口中“越走越绝望”的寻亲路,才迎来了最好的结果。

“当年带着他到上海去玩,没想到这趟旅行却把儿子搞丢了。”1月13日上午,张先生告诉记者,2014年11月,一家人到上海旅游时,因为人潮拥挤,仅仅是一眨眼的工夫,当时年仅8岁的小文就消失了。
年龄小、人员流动大,又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大城市里,更让人揪心的,是小文还患有轻微自闭症……发现小文不见后,张先生一家担心不已,在当时找寻无果后,立即决定留在上海,带着小女儿边打工边找小文。
“晚一天找到就多一分未知。”张先生坦言,由于小文的情况特殊,他们心中十分焦虑,可是在过去的九年里,二人几乎跑遍了上海市的每一个派出所咨询、查找,可是都没有线索。
“在这些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是满面愁容,脸上也经常挂着泪水。”宿迁市洋河派出所的民警孙洋告诉记者,2023年6月,他在做户籍工作的时候,发现张先生家里长期没人,而且家里已经年满16周岁的小文也没有及时办理居民身份证,就连邻居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联系不到这家人,情况颇为异常,这些异常情况让孙洋放心不下,并在多方打听后,了解到了他们家的情况,也第一次见到了张先生二人。

“孙警官听了我们的事以后特别关心,先是从公安民警的角度,教我们怎样科学寻人,然后还主动伸出援手。”提起过去半年多来,孙洋对他们一家的帮助,张先生非常感激。当时,孙洋先是仔细了解了小文的体貌特征、走失地点和走失时等具体细节,制作笔录,收集照片,用自己的办案经验,给孩子做了一张精准的“失踪人口画像”,然后还通过自己所在派出所,向上海市多个派出所发协查函请求帮助,查找相关记录、档案。
尽管这样,但客观来说,寻找一个9年前走失的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看着张先生一家憔悴的面容、期待的眼神,孙洋把所有个人时间都空了下来。“一有空就来上海,挨个到全上海市的社会福利机构等地找线索。”张先生说,上海市记录在册的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包括相关专科医院,孙洋几乎跑了个遍。
“由于小文有轻微自闭症,所以判断他被救助收治的概率会大一些,好在这个判断是准确的,12月底,一个关键线索出现了。”孙洋说,在反复走访中,他在上海市一家精神卫生中心,注意到一个该院收治的无监护人的男孩,经照片比对,他与失踪的小文无论是年龄、体貌特征都极为吻合。
“唯一的不同,就是这个孩子姓朱,并不姓张。”孙洋说,为了进一步验证,他向医护人员询问了这名男孩的收治信息,发现他也是9年前被好心人收留并辗转送来的,而户籍上的姓名,则是精神卫生中心申报来的,换言之,这个姓名未必是孩子的准确姓名。

为明确身份,孙洋一方面让张先生二人仔细辨认身份,一边联系鉴定机构为张先生和这个男孩做DNA鉴定。
“我们看照片第一眼,就确定这就是咱们家的小文!”张先生说,在等待鉴定结果时,他们一家人患得患失,心中又喜又怕,几乎没睡过几次安稳觉。好在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证明这个男孩就是小文!

结果下来后,孙洋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张先生一家,并马不停蹄地带他们赶到上海,让一家人团聚。张先生告诉记者,过去这9年里,他们一家几乎都在上海边打工边找儿子,现在心中的焦虑、担忧终于一扫而空。今后一定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带着小文一起迎接全新的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王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