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期末来了,除了“划重点”之外,名师有话说——

日前,南京多所小学公布了期末考时间安排,基本安排在1月16日—18日,初中和高中稍迟几天;徐州中小学期末考基本安排在1月22日—24日。也就是说,下周的“期末之锣”即将敲响。

根据省教育厅要求,适应国家春节假期安排,2024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寒假时间定为:1月27日—2月20日,共25天,1月27日正式放假,2月21日正式上课。

期末来了,除了“划重点”之外,名师们有话说——

定制不同类型的“小红花”

“期末考试作为学习的检测环节,与掌握新知、巩固内化、补偿纠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学习的必要过程。因此,全力以赴准备考试,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这既是对学习的反馈,也是接下来调整方向、深入学习的依据。有效复习的落实则体现在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动机、行为和意志品质上。只要学生认真地复习,教师就应该及时肯定,给予正面评价,认可学生的努力,奖励学生一朵‘小红花’。”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名班主任沈磊老师特别提及,为了提高奖励的效果,教师不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复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定制不同类型的“小红花”。

送一朵“挑战花”,激励优生跳一跳

复习阶段与新授课阶段的学习内容不同,优生往往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表现得兴趣不足,复习兴奋点少。所以奖给他们的“小红花”应该是一种带有挑战性的任务。“适度挑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解决问题,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建构,然后再分享与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邀请这部分学生参与复习课的讲授,若想把知识讲清楚,学生必定会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自主梳理,捋清逻辑关系;教师也需要在课后作业的选择上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典型题目的命题和复习资料的编制。

送一朵“表扬花”,让中间生有自信

复习期间,教师应该主动加强对中间学生的关注。课堂上多请他们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说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这是引导他们建构知识、整理所学的过程;留足思考和回答的时间,不遗余力地在课堂上(当着同学们的面)表扬他们的认真努力,肯定其复习效果。课下,可增加一对一的交流,指导他们找到学科的增长点(某种题型、某种方法、某类知识),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他们达成增长点。

这样两种互动能迅速弥补日常接触的不足,帮助中间生找准自己的提升点,更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自信心,激发主动性。

送一朵“激励花”,帮后进生守住底线

最容易在复习阶段自暴自弃甚至躺倒不干的是为数不多的后进生。他们也想努力,但苦于知识漏洞较多,没有办法跟上复习的节奏,所以往往表现出复习前期有改变,中期意志力不坚定,后期灰心丧气。

规范要求、守住底线、持续激励、无条件关心是复习期间教师对后进生展开帮扶的核心秘诀。

策略上可分为三个步骤:

1.明确告诉学生“我想帮你”,让学生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他们面对难关;

2.提供必会知识清单,让学生根据清单逐一掌握必须掌握的知识(在层级和能级上的要求需适当降低);

3.签订每日过关契约,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走,每日打卡基础过关,确保拿下“容易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后进生看到自己进步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际进步时,他们才会相信通过努力还有弥补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也维护了自尊心。

换个角度,听一听拥有“双重身份”的咨询师如何说

临近考试,很多人都在给考生们加油打气,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的杨璐、杨蓓蓓、袁芳三位老师换了一个角度——如何让今天的孩子和家长不把考试看得太重?

“但身在其中的人都知道这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正好陶老师有很多既是当下的父母,又是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我想对此他们一定深有体会,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许他们的想法会给大家一些新的启发。”据杨璐介绍,他们联合“陶老师热线”的咨询师们,用“双重身份”的真实案例进行分享——

【培养重新再来的勇气】

咨询师A:“我们家娃五年级,我发现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对待考试的松弛感,我想这确实跟我们父母对他考试结果的态度有关,当然他考好了我们父母也会很开心,但我们几乎不会因为他没考好不高兴或者批评他,所以我相信在他的世界里,是不会因为考不好带来什么负面的经验的。就像前不久某个英语水平测试,他进考场出考场都很轻松,他说考不过可以再考,拿不到优秀也没关系。所以我想对他来说,每次考试只是一个检验,一个挑战,没有太多的附加意义,考不好是可以重来的,这样他自然会松弛很多。可能有人会说,不是每场考试都可以重来的,比如中考、高考,我想说,确实,中考高考很重要,我也非常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在这些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出色,但如果你把人生拉长,任何时候也都有重来的机会。相比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你跌倒的时候,你是否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清楚考试的意义】

咨询师B:“我家有个正在面临‘初中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初三娃,无论是她还是我,说不焦虑一定是假的,但我会告诉她也告诉自己,任何考试只是人生无数次考试中的一个。它既无法完全代表孩子当下的水平,也无法决定她未来的人生。我们更应该把考试看作一个筛子,通过考试,筛选出了哪些是你懂的学会的,而哪些是你知识的漏洞。我们需要做的无非是把这些知识的漏洞给补上。甚至,如果我的孩子能在面对错题时产生‘太好了,又发现了一个漏洞’的兴奋,我觉得她就无敌了!”

【用发展的眼光看当下】

咨询师C:家里有个小学生,这是最近我们的一段对话:

“妈妈,作业写完了,但我不想复习。”

“那你休息吧。”

过了一会儿……

“妈妈,我还是不想复习。”

“哦,你想干点什么?”

“我想玩,但是又觉得要复习,怎么办?”

“好纠结,那你想先做什么?”

“不知道”……

在家东走走西逛逛,半小时后,孩子拿着语文书和英语书,要求给他默写,并说有时间再做点题目。

看到孩子的矛盾而不去干预和评判,等待他自己做选择,配合他的节奏与需要,这是在孩子慢慢长大后我常常做的事情,即使期末复习也是一样。虽然效率不会那么高,但我知道从长远来看,这会避免日后的很多问题。父母的情绪与状态的稳定是孩子安心的前提,父母用长远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学习和考试能减少自己和孩子的焦虑,也避免父母当下过度地干预。

【接纳自己的焦虑】

咨询师D:“前不久我女儿还跟我说:‘妈妈我真的很担心,我怕我考不好。’然后,我对她说:‘我听到了,你说面对考试有一点紧张和不安。你的焦虑是在说你很想考好,可是好像还有一点没有准备好。你知道吗?适度的焦虑是可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更专注和投入地去复习。当然如果焦虑程度过高,也会让我们卡住,没有办法行动。所以保持适度的焦虑,看到自己有想考好的动机,又可以让自己有一些行动力,此时考试仅仅是再做一套练习而已了。”

【如果有什么比考试重要,那一定是我爱你】

咨询师E:“我是一个工作了十余年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的孩子已经读研了,当然他现在也在面临找工作的困难。一路走来,我也时常因为他的考试学业感到焦虑,但每每我看到来到我的咨询室里的孩子,他们的痛苦与挣扎,我会更理解我的孩子一些,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觉得孩子是懒、不努力,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摆烂’,但如果我们有机会试着体验下他们的一天,你会发现一个‘摆烂’的孩子有多难,似乎所有外在的声音都在说他不行,而这样的时候,‘摆烂’可能就是他唯一自救的方式了。并不是孩子不上进,而是周围脚步太快,期待太高,落后的孩子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努力。越是这样的时候,可能孩子越需要父母稳稳地站在孩子身后,陪他度过这困难的时期。所以无论大小考试,我一定会让我的孩子知道,无论如何,他一定比考试的结果重要。好的亲密关系是我们可以在得意时一起庆祝,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失意时共同分担。”

期末之际,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德育主任陈丽娟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爱要表达。

人生中最幸福的,就是爱与被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对孩子,不仅要有爱,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温和的微笑,一次温暖的拥抱,一个拍在肩头的鼓励,说句“我知道了”“我理解你”都是爱的表达。对于孩子的进步,哪怕是再微小的成长,也要给予鼓掌。

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而不是和分数挂钩。看,孩子们都说:“我想父母对我说加油,不是问我多少分,而是给我勇气和力量。”一个始终被爱包围的孩子,他会温和而坚定,从容且有力量。所以,我们家长的目光,要放在孩子身上,肯定孩子的努力,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了你书本上的笔记,说明你听讲有效率。”“我看到了计算的草稿纸,看得出你态度很认真。”当看到孩子的错题时,不妨这样说:“这次错得有点多,说明确实有地方还没学会,那我们努力把不会的变成会的就行啦!”“你已经开始错题订正,说明你重视了,有思考了,下次就有可能避免了。”

第二,爱要有空间。

有家长会说:“我天天陪着你,什么事都不做了,你怎么还这样?”孩子听了就会很委屈自责。其实,家长有家长的工作,也应该要有自己的生活。家长经营好自己,孩子才会在乐观中看到生活的丰富,感受到积极的力量。适度不过度,由他来主导。那一定也有家长会疑惑,我不在怎么行?对此,我很理解,因为我也是一名家长,但同时,我也要说,重视是对的,但是请不要越界,更不要包办,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

作为家长,一是让孩子会自己学,让孩子小学时候养成学习习惯,早一点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孩子。二是适当放手,让孩子做他该做的事,家长则忙好自己该忙的事,各自忙碌,各自精彩。三是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当家长拿起书本的时候,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当家长忙于工作任务时,孩子看见家长的态度与投入,就看到了责任二字。当家长坚持运动时,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的热爱,就感受了积极。

第三,爱要有方法。

在期末这个时间节点上,有的家长也会多少有点焦虑。但是,提前焦虑,预支烦恼只是在内耗自己,与其这样,不如尝试高效陪伴。

高效陪伴第一点,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平和且温柔。给孩子提建议,要简洁,说话越短越有力量,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只会消磨掉所有的热情。第二,优化复习顺序,由易到难。先复习优势学科,建立信心,然后复习薄弱点。第三,保证睡眠,兼顾运动。当效率低下时,不妨走到户外,哪怕简单的跳跳绳,散散步,在劳逸结合中提高效能。

高效陪伴,就是在共情的基础上,鼓励他一步步向前走,别停下。当孩子愿意说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倾听;当孩子烦恼时,家长要鼓励他说出烦恼;在孩子感到疲劳时,家长的肩膀随时给他靠。关注孩子的状态,就会经常有属于家庭间的小确幸,让孩子能开怀笑一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责编:程晓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