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将至,年味渐浓,南京乡下的“扎龙”师傅忙了起来!
“今年打算舞龙的村子多得很,我已经扎了11条龙了,这段时间一直通宵扎龙,忙得不得了!”1月18日早晨7点半,高淳长芦抬龙非遗传承人杨学虎就赶到阳江镇平干圩村四村,抓紧赶制传统板龙。村民们围观在侧,笑着聊着,期待着正月新春舞龙灯!
祠堂中央,一个3米长2米多高的龙头“站”在板凳上,威风凛凛。只见这个黄龙头饰双冠,眼、耳、口鼻、角显目灵异,颏下洁白的长须凛然飘动,头冠处还点缀着约40多个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扎塑人物。“这些都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是神话和戏曲中的人物,有八仙、福禄寿三星、包公、穆桂英、五蝠,我又增加了高淳特色螃蟹和莲花元素。”杨学虎说着,手上的活一刻不曾停。
据悉,高淳长芦抬龙有着近800年历史,规模巨大、气势恢宏,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于2008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条龙均分为24节,象征着24个节气。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杨学虎,已经扎了60年的龙,这活儿可不简单,“扎塑讲究‘扎’和‘塑’,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也要了解戏剧人物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手工制作的技艺。”
事实上,距离该村上一次舞龙已经过去6年了。“马上是龙年,时隔6年村里要举行大规模舞龙活动,大家都很兴奋!”村民孙师傅说,传统舞龙灯就是祈福风调雨顺,预祝有个好收成,“晚上大家伙还约好了排练敲锣打鼓呢,今年一定要热热闹闹过大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刘海琴 王宏伟/文 邓宇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