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与厚重的思想内涵,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都是红色文化鲜活的载体,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思政教育旨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培育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修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教育中活用文化资源,展现红色文化的引擎动力作用,是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需求,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
深挖红色资源,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
激活“红色引擎”,高校及教育者需重视资源挖掘及优化整合,从红色文化中展现育人力量,在思政教育中展现文化育人动力。为此,高校及教育者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在思政教育各环节实现以文育人。
着眼红色文化机构,加强红色育人资源挖掘。高校可立足革命旧址、战争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方特色红色文化机构中的物质资源,挖掘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精神。同时,从报刊、书信、书籍等中获取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为思政教育奠定内容基础。例如,江西地区的高校可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碑、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为依据,以馆校合作为具体方式,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拉近大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
编写特色校本教材,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只有将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材,将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融入教育内容,才能真正体现“红色引擎”作用,带动思政教育创新实践。高校与教育者应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以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为依据,选择与教育主题相对应的革命人物事迹或红色文化故事。同时,高校应组织编写特色校本教材,以鲜活的人物事迹、文化故事为思政教育内容注入生机。
创新融入形式,丰富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以“红色引擎”创新思政教育实践,高校及教育者还需重视供需平衡。强调在关注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红色引擎”进行多元化整合,以“红色引擎”的新样态,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创新“红色引擎”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形式,以丰富多样且能契合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形式,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充分互动、合作探究中,展现“红色引擎”带动作用。
立足学生学情实际,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受成长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习惯从网络平台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催生出主体性的学习需求。教育者需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以红色文化的直接参与、直观感知为方向,有效激活“红色引擎”。选择情景体验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红色微电影创作等,为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思政教育的途径,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例如,教育者可带领学生开展红色微电影创作实践,围绕思政教育主题,选择《南征北战》等经典红色电影的片段,组织学生围绕影片中于解放战争时期真实战例开展再创作。
创新“红色引擎”样态,落实以文育人实践。教育者需从大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打造红色文化资源新样态,以精准对接大学生学情实际激活“红色引擎”,在供需平衡中彰显以文育人的重要价值。带领学生设计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红色数字游戏、塑造红色动漫角色,以通俗化、形象化的“红色引擎”,带动思政教育的可视化、多元化创新。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展现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直播、短视频中融合活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营造以文育人的浓厚网络氛围。
活用红色文化,拓展思政教育实践范围
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红色引擎”带动作用,高校与教育者需活用红色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全方位创新思政教育。
设计红色文化校园活动,营造以文化人浓厚氛围。高校应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在特定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在校园范围内体现“红色引擎”。创办红色文化主题社团,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社团活动。例如,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开展“红色家书诵读、红色故事讲演、红色歌曲合唱、红色微视频创作、红色精神讲解”“五红”文化活动;打造“广东党史”故事会,制作“红色有声电台”广播节目,建设红色网站,以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真正使红色基因根植于大学生内心深处。
组织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拓展“红色引擎”育人范围。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在馆校合作中由学生担任红色纪念馆的讲解员、在暑期下乡活动中开展理论宣讲,以“红色引擎”带动育人范围的拓展。同时,以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锻炼大学生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掌握红色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切实发挥“红色引擎”重要作用。
班印正 储娟(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06BKS035〉,2023年度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YCW20233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