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弘扬新风、传承文脉,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擦亮博爱之都、人文绿都、文学之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更有文化厚度、文明高度、国际知名度的魅力南京。”
代表委员热议
“百花齐放”,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
市人大代表蒋钢建议,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平台和“青年力量”来传播南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说,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不仅历史悠久,时代脉搏也在潮流前沿。去年经权威历史考古学者论证,在西街遗址发现的“长干古城”,把南京的建城史又往前推了600多年。“我们要用互联网的手段,把南京这些丰厚的文化‘家底’推广出去。近年来大热的网剧、短剧,在年轻群体中受众极广,我们就尝试过用网剧形式推广南京秦淮美食,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剧情,串联起南京的一个个文化符号,效果非常好。”蒋钢表示,南京要进一步助推文化“出海”,站在全球“舞台”上,创新形式讲好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娱乐时,感受到南京文脉的源远流长,更好地擦亮世界文学之都金字招牌。
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不仅限于剧场的“阳春白雪”,还体现在街头巷尾的“草根”文化。“南京作为博爱之都,应该给予街头艺术更多关注和包容。”市人大代表张小勇表示,街头演艺带来的流量效应明显,建议尽快出台我市街头演艺规范管理办法,抢抓机遇赋能文旅消费新“蓝海”。通过完善街头艺人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街头表演的准入、时段管理以及街头艺人表演行为,实行表演人员“持证上岗”。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简化街头演艺审批流程,多部门协同动态管理街头艺人信息,促进街头艺术健康有序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展演区域,在南京城区街头、社区公园、乡村等地常态化设立街头文艺演出点,根据演出环境“适配”演出内容,让更多市民游客能够参与并乐在其中。
加快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让“城市客厅”书香更悠长
市人大代表荆斌华带来一份关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我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建议。他说,近年来南京不断擦亮“梧桐语”品牌,促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目前“梧桐语”的拓展模式是以政府筹建为主,但是南京人口众多,文化供给不能光依赖政府,必须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增强城市文化的总量供给,满足市民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加快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他建议,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更多条件适宜的社会办性质的文化空间纳入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体系之中,如实体书店等。让各类颜值高、内涵佳的文化空间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房”,把共享文化空间建设的实践转化为创新长效机制,每年评选支持一批社会办文化空间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此外,要优化社会主体参与空间建设的合作机制,加强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指导和监管,让更多“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脱颖而出。
市政协委员吴玮玮是一名文化产业领域的工作者。在他看来,应充分挖掘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城市气质,加大力度推进文商旅融合。他建议,积极探索将剧场等演艺场所与商场、书店、咖啡厅、公园等城市微度假目的地“串珠成链”,共同构成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从剧场走向城市,在城市中感受剧场文化”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同时,针对来南京看演出的外地观众推出住宿、餐饮、游览一条龙的消费解决方案,以文兴旅、以旅促商、商旅融合。
串珠成链打造“文都气质”线路,大力弘扬长江文化
“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文学家底十分丰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放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那如何将这些老地名和文化遗址串联起来,串珠成链,放大集聚效应呢?”市政协委员张莅坤说,这次民盟南京市委集体提案建议,深入打造“金陵唐诗之路”,使之成为串联南京文化IP的一条“宝带”。通过设立诗碑、原址原貌保护、主题游等形式,充分活化利用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放大集聚效应,让文化IP活起来,进一步传承文脉,塑造世界文学之都品牌,建设文化强市。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的建设,需要有重点龙头项目的带动支撑。”市政协委员沈俊苗表示,浦口区的长江岸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有“草圣书乡”“乌江古战场”“张籍读书台”等历史文脉资源,还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打造了长江浦口东龙山郊野公园、驷马河公园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沈俊苗建议,市级层面加强对浦口区长江文化等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扶持力度,将其充分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中,利用现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历史古迹、船厂遗址、美丽乡村等资源,全面规划布局,挖掘潜力,将长江浦口段打造为长江入江苏的第一“代表站”。同时,加大导入优质项目资源,助力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推动长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发展活力。
“要加快形成项目规模聚集和文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文旅产业集群格局,统筹规划好旅游资源和文化元素的融合。”市政协委员谢海滨举例说,比如浦口区依托丰富资源,率先建立文旅产业链长制,推动了老山景区112平方公里范围内文旅一体化发展。但目前规上企业数量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家解读
站在新起点上推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南京方案
郭榛树(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站在新的起点上宣布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南京方案。
一是紧紧围绕“三都三度”,科学制定文化强市目标。报告从博爱之都、人文绿都、文学之都三张名片,文化厚度、文明高度、国际知名度三个维度,立体描摹了“魅力南京”这一目标的美好图景,为文化强市建设明确了新目标新任务。
二是深入把握“三大关系”,系统谋划文化强市战略。报告深入把握传承文脉与弘扬新风的关系、满足需要与培育价值的关系、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从提高现代文明程度、放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做了系统部署,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
三是坚持务实作风,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报告连用3个“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宣示了市委市政府推进2024年重点工作的决心和工作作风,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新动力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