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方文化史”是“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研究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江苏文脉工程”启动以来,“江苏地方文化史”已陆续推出淮安卷、常州卷、苏州卷等。1月20日上午,这套丛书再度“上新”,《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新书发布会在南京举办。

“江苏地方文化史”丛书共分13卷,分别以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3个设区市行政区划为范围,系统反映了全省各市地方文化发展历程和特色文化成就,从不同侧面展现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各自特质。每一部江苏城市地方文化史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地方文化通史,讲述整体历史脉络中的文化历史分期演化和内在结构流变,定位于地方文化总体性研究,下编为地方文化专题史,按照科学技术、教育科举、文学语言、宗教文化等专题划分,定位于凸显文化专题特色。

南京是我国著名“四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约50万年人类活动史、3100年建城史。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统计,南京作为古都,前后定都时间共计450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京扮演过政治中枢、军事重镇、商业都会、交流中心、时尚之都、天下文枢等多重角色。其中,文化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著名学者卢前曾评价道:“南京,我们与其说它是经济的名都,毋宁说是政治的都城,与其说是政治的名城,毋宁说是文化的名都。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城、东方的文化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名城之一。”
《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海鸣,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担任主编。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纵向通史维度和横向专门史维度,系统地梳理和展现了南京地方文化的基本面貌、主要特征、发展脉络、演变规律,正式完稿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书发布会上,卢海鸣介绍,《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启动于2016年底,不仅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研究编“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
“我们汇聚了一批南京文化研究的精英学者参与本书撰写,作者队伍非常强大,堪称‘全明星阵容’。”卢海鸣介绍,参与本书撰写的包括范金民、杨颖奇、李天石、夏维中、王卫星、高峰、陶思炎、欧阳摩壹、祁海宁等专家,他们都是南京地方文化史各时期、各领域研究方面的顶级学者。包伟民、贺云翱、陈红民、傅刚、李良玉等著名学者参与了审稿,确保了《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本书初稿完成后,根据审稿专家提出的一系列修改建议和意见,每章的作者都认真进行了复核、修改。有的作者虽年事已高,仍然按时完成书稿的调整和修改。寒来暑往,六个冬夏,六易其稿,通过全体作者的努力,最终在2022年夏天完成了整部书稿,并通过了专家终审。

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介绍,《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共计60万字,从时间的维度和专题的维度,对文明时代以来,数千年来的南京文化做了细致的梳理和充分的总结阐释,书写了南京人的精神谱系和文化脉络,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著作。在书中,编撰团队将南京文化细化为发轫期(史前至战国)、奠基期(秦汉)、第一个高峰期(六朝)、曲折发展期(隋唐五代宋元)、第二个高峰期(明初至清中期)、转型期(晚清至民国)六个发展时期,精确概括出南京文化所具备的兼容并包、坚韧不拔、文脉悠长、勇于创新、崇文尚读、开放进取的六大多元特质,并进行了详细阐释。

《江苏文库·研究编》主编、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的出版,是江苏社科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要深化研究挖掘,让南京文化“合起来”,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要让南京文化“活起来”,让“南京卷”的“学术味”融入“家常味”,以各种姿态鲜活于读者的生产生活之中;要深化对外联接,让南京文化“走出去”,推动南京文化积极融合江苏文化、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深度挖掘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因密码,有力推动南京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共享和交流。

张新科表示,随着“南京卷”的出版,“江苏文脉工程”中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出版工作也在持续推进。省社科联将依托13个设区市的地方文化史,深度整合江苏各市的地方文化资源,加强研究,促进交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