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头条推荐 > 正文
创新制胜,是以南京

创新浪潮奔涌,南京频频“出圈”。

去年年末,“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公布,南京赶超华盛顿、巴黎、东京,跃升至全球第6位;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南京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报告,南京位居全国第六;新鲜出炉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101个参评城市中,南京位列第4,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不俗的成绩,一头指向颠覆性创新,在“无人区”闯出从“0”到“1”的新路;另一头指向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城市“研值”,推动创新力迈上新台阶。

立足江苏、放眼全国、竞逐全球,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南京步履铿锵。

精准聚焦,攻关核心技术

芯片被誉为“工业黄金”,掌握其核心技术则可在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块小小的芯片,从最初的沙子原料,到最终的成品,需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诸多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由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完成。封测作为半导体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要对制造完成的芯片进行封装保护,还要对芯片的可靠性、稳定性进行检测,也就是说产品最终是否能流入市场,关键看封测。

企业投资建设的高端存储芯片封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持续提升存储芯片封测技术水平;优化叠层封装技术,让存储器终端器件在封装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成倍增加存储容量……自落地南京以来,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下称“华天科技”)围绕存储器封装测试技术,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项目申报,到产品跑通产线实现量产仅用了1年时间。”华天科技存储事业部总经理周健威介绍,对于困扰行业多年的高端存储芯片的封测技术问题,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专家团队强强联合,一举攻克DDR5(含低功耗DDR5)这一高端型号存储器“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去年华天科技DDR(含低功耗DDR)系列产品年出货量已突破4000万颗。

周健威口中的“强强联合”,源于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申报的契机。为了激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动能,近年来南京市印发出台《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内容明确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解决南京经济社会民生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和困难,重点支持开展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重大研究成果在南京实施转化和产业化。

不光能衔接企业、高校、新型研究机构、各类科研院所资源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管理办法》还拿出真金白银补助重点领域研发项目,最高可达1000万元,大手笔奖补创新主体,南京为的是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于先进制造,提升南京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随着“祝融号”成功驶向火星表面,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低调”的企业随即进入大众视野,都说小隐隐于市,而这家专注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发的企业,已走过了20个年头。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这个时间已深深地印刻在英田光学工程师刘海东脑海中。他清楚记得,当看着数亿公里外的“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并传回了火星表面图片,那一刻又激动又自豪。因为那辆火星车上,有他亲手打造的“宝贝”:前避障相机和导航相机镜组——火星车的“眼睛”。

英田光学总经理周子元介绍,企业这些年不仅参与了火星车相关镜头的光学元件研制,还参与了天问一号星敏镜头研制,承担了海洋二号、实践十三号、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国防工程的光学元件、光机电系统、空间激光通信天基终端和地面站的配套任务。

为了加快研制高性价比星地通用小型化激光通信系统步伐,2021年,英田光学以“星地链路高速激光数传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方向,成功申报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获批的1000万元项目资金也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供坚实保障。

项目上新、格局谋新、发展焕新。眼下,科技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较量。

在全国各地掀起科技创新“头脑风暴”的竞逐中,南京新招频出——去年秋天,一场大会将在宁50多所高校、9家重点科研院所、8家重点国防科工单位及19家市级部门相关负责人集结在一起。这场重量级会议传递出的信号极其鲜明:南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供给、承接机制、人才共引共育协同、联动机制,支持校(院)地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城市科创水平再攀高峰。会上,南京市委组织部、南京市科技局牵头建立了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并起草《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项排名,佐证着南京的科研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英国《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公布全球领先的科研城市最新名单,南京位列全球第6位,超越华盛顿、巴黎、东京等国际科研强市。

潜心钻研,勇攀科技高峰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从根本上决定城市科技创新能够“跳多高”“跑多远”。

在南京,当世界首个8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成功生长的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引起业界热议。这个创新产品,来自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前一项技术从发展到进入市场可能需要数十年,现在依托‘薄膜铌酸锂+X’异质集成共性技术平台,可大大缩短试验时间。”南智光电总经理尹志军介绍。设立5年多,南智光电已在光学微纳结构器件制造、异质集成光电芯片、光电子封装测试和光电集成设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如完成纳米级激光研制与工程化开发、研制出全球最小的纳米级激光器、完成4英寸薄膜铌酸锂工艺开发……一批原始创新在这里厚“基”薄发。

高标准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字号实验室,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南京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力量,筑牢创新“内核”,频频点亮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一批“南京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产品和技术加速形成。

向网络奔赴——紫金山实验室尤肖虎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将6G技术应用于5G系统,频谱效率提升10倍以上,5G应用的可靠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

往研发靠拢——EDA国创中心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着力打通EDA领域上下游合作机制,形成全国一盘棋、全球一张网的科技研发力量。

用材料创造——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平台依托中国电科55所资源,在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领域崭露锋芒,其产品上车数量已超过1000万只。

朝农田进发——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成功克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为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提供有力支撑。

集聚力量攻关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放眼全球,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环顾国内,各发达城市借力科技创新重新塑造发展动能;再看南京,城市面积不大,突破空间、土地等要素的限制,走科技创新之路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的魔力究竟有多强?南京麒麟科创园可视为一个观察样板。仅6.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园区就聚集了4个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成为除北京中关村以外“中科院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每当京沪高铁穿园而过的同时,承载万千数据的“信息高铁”也从这里飞奔而出。南京、北京、郑州、重庆等城市数据中心算力将在园区信息高铁开放实验室并网,推动IT3.0信息基础设施进入“中国时代”。

一个个从“0”到“1”的消息接踵而至。起源太空技术团队完成包括国内首颗紫外波段商业卫星、全球首个太空采矿原型机器人在内的数颗卫星在轨应用;成立三年多,攻克12英寸大硅片衬底表面几何参数检测技术,中安半导体先发制人,成为国内唯一;南京大学与浦口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围绕“原子极限微制造”技术,抢滩布局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切入点。

新成果、新技术、新应用,全方位展示着创新的硬核“体质”,下好“先手棋”、勇闯“无人区”,南京持续孕育澎湃创新动能。

改革赋能,破题科创金融

如何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新近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验室里,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有的正轻敲键盘,录入相关数据;有的往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溶液,插入试剂棒,认真观察发生的变化……这是1月16日,记者在江苏雁蓝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看到的情景。

众所周知,地球的生态系统呈动态变化,从水体到空气,再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如何确定样本是否有毒有害,有无超出安全标准范围,技术从业人员需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测得出数据。

借助科技手段对环境样品进行检测,这是雁蓝科技的主营业务。公司副总经理周君介绍,2017年雁蓝科技创立,即便各位创始人拥有专业技术背景,但企业成立之初,高昂的设备及人员投入,资金链曾一度陷入紧张。周君算了笔账,光是采买检测设备仪器就耗资2200万元,还有实验室建设、场地房租等多笔投入。

检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时间,按照时效性要求,标本越早送入实验室,结果就会越准确,超过2小时,则会失效无法检测。为了满足监测数据的时效性,2020年底,雁蓝科技向紫金农商银行申请授信贷款300万元,用于在江北新区新建一处实验室,持续扩大公司业务半径。

一笔贷款如同一场“阳光雨露”,及时打通了科创企业发展之路上遇到的资金堵点。近年来,南京深化运用“宁科贷”等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科创幼苗”。去年,“宁科贷”累计为南京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过22000笔,贷款余额近600亿元。

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写好扶持科创企业这篇“大文章”,南京早已泼墨挥毫。一项创新之举是,依托全市新建成的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每月按期举行“科技金融双周汇”品牌活动,一期一主题,从政策宣介到融资培训,再到企业路演,打通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不难发现,作为江苏省至今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拥有更多探索空间,一系列创新要素将被串联起来,转化出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技成果。

技术加速转化,企业茁壮成长。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也更为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体系转化,激发向“新”动能

1月2日,南京市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提出,要通过2—3年时间,在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推动创新型产业加速壮大、科技型企业竞相成长、领军型人才高度集聚、开放型生态加速构建。

2020年夏天,41岁的黄孙峰从奥地利微电子公司辞职,带着10多年的海外工作经验,毅然回国创业。入选紫金山英才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的同时,黄孙峰看中了智能家居芯片研发的新蓝海,在宁成立湃睿半导体。蛰伏3年多,历经研发、实验、测试,前不久企业被资本看好,获得数千万元融资,自主开发设计的激光雷达芯片正式量产。新年伊始,湃睿半导体已手握近千万元订单,一批商业测距仪、扫地机器人等头部品牌厂商与之达成合作。“业务量在去年基础上至少翻两番”,企业自信地“喊出”今年的发展目标。

民营经济是南京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一组数据更有说服力:民营科技企业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比重为98.2%,占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92.5%,占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比重为56%,可以窥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活力源”。

完成新加坡、印尼客户设备装机,又会见来自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的客户。连日来,星顿科技的技术团队忙得不可开交。深耕康复矫形市场,近年来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头颅、下肢、足膝和形体等系列3D扫描设备受到业界认可,年前一批来自海外的订单和合作让企业发展信心倍增。

“身体各部位的形态问题,如头颅畸形、脊柱侧弯,单纯靠人为判断显然不够,新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对病症的检查、矫形器的制作、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很大价值。”星顿科技AI项目工程师王元博介绍,患者通过3D仪器成像扫描,医生可准确获得肢体形态影像各项数据,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以往此类产品大多依赖进口,在国产化替代的道路上,星顿科技力拼突围。截至目前,企业已申报专利50余项,获批近30项,相关产品已被全国70家三甲医院认可。

当下的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这意味着需要有更多科技创新的支撑。

立足城市实情,遵循发展规律,厚植自立自强根基,一条科技创新的“南京路径”呼之欲出:加快布局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过程孵化链条,力争全市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秀数量保持全国城市首位;借助科技招商、企业创新积分应用等手段,持续打造产业品牌显著、产业特色鲜明、国际竞争力显著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展以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新研机构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建设……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预见,科技创新的浪潮,将在南京奔涌向前。

当前,南京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目标,集中力量推进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加快研究制定体系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聚焦高质量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多主体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一座城市应有的创新模样,将在南京显现。创新南京,一路向前,一路攀登。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