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六合区锚定“两个千亿”目标,推进“2442”整体发展布局

六合区是享誉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的故乡,有2580多年建城史。围绕南京副城、都市北田园和江北新区副中心发展定位,该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南京拥江发展等叠加机遇,以工业崛起带动产业快进,以创新引领加快能级提升,城乡发展及民生改善迈上“快车道”。

过去一年,六合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特点: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501科创产业带,成为六合的“新标签”;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成为产业强区“新热词”。

展望2024,六合区高质量发展新的路线图已经绘就,GDP增长目标定为6%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紧扣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创新建立“1+1+10”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组织体系,大力推进“2442”整体发展布局,以硬核举措推动产业强区、做强发展能级。

南京“北大门”,新一轮产业进阶的激越鼓点已经擂响;都市北田园,高质量发展的“茉莉花”新旋律节奏铿锵。

六合区委书记周勇表示,该区将牢牢把握发展不充分这一当前最突出矛盾,锚定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加快实现“两个千亿”目标,坚持创新赋能、产业强区、城乡融合、特色发展,深化与高校、央企共建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推动501科创产业带和沿江北大道发展带“双轴互动”,统筹做好乡村振兴、富民强村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着力打造南京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奋力推动“强富美高”新六合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项目加速,产业强区铆足后劲

开年即开工,起跑就快跑。1月12日,六合经济开发区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项目首条产线投产。作为省重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00亿元。这也是日立集团在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次重要布局,将进一步壮大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拓宽产业链条。

六合区是南京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板块之一。聚力发展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上下游原材料生产供应等产业链,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该区新能源规上企业共有58家。六合国轩生产的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该企业已扎根六合8年多,连续追投并落地了一、二、三期及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六合也成为国轩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2023年产值规模突破120亿元。

龙头引领带来产业集聚,六合区加快上下游关联配套项目落地,集聚了以国轩为代表的新型锂电池生产、日立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苏美达机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及电力设备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逐步建立起“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力”的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六合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产业链重点园区。

过去一年,六合区深化招商机制改革,签约项目投资总额620亿元、实际投资总额132亿元,国轩全球供应链配套总部基地等150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均完成市定目标。146个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24亿元,其中15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0.7%、121.3%,汽灵灵智能制造供应链等49个新项目开工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园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

去年底,六合产业发展路径进一步厘清,区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2442”整体发展布局——“2”指“两个千亿”奋斗目标,加快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制造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突破45%;第一个“4”指“3+1”先进制造业集群,即构建形成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3个主导产业和航空航天1个未来产业,统筹好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第二个“4”指“3+1”功能布局,在六合经济开发区、各街镇工业集中区等原有功能板块基础上,拓展提升雄州新城、龙袍新城、金牛湖旅游度假区3个产城融合片区,启动实施六合西站片区规划建设;最后一个“2”指“501科创产业带”和沿江北大道发展带,形成“双轴联动、双轴互动”新格局。

新一年,新作为。今年,六合区正加快建立“1+1+10”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组织体系(1个提速增效工作领导小组、1个综合经济统筹办公室、10个核心指标推进专班),扎实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提速增效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以“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为目标和抓手,推动5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早开工、快建设,148个区重大项目有序实施、全年完成投资168亿元;全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700亿元、实际投资总额150亿元、亿元以上签约项目数不少于150个。

以港聚才,科技创新引领有力

万里长江六合段,仙新路过江通道一桥飞架南北,与之衔接的501省道两侧,一片科创森林带已拔地而起:龙袍新城产业集聚区、航空航天产业园、雄州数控机床产业园、南航国际创新港……

这一带状片区,即六合区501科创产业带。产业带呈“一港两城六片区”布局,即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雄州新城、龙袍新城,以及数智融合产业片区、航空航天产业片区、龙袍产业片区、科教园片区、数控产业片区、科教融合示范片区。目前,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已与南航、南信大、中国矿大、南工职大、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引入了包括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重大创新平台4家、央企校地联合实验室4个,相关人才和产业化项目49个,南航瑞为新材料项目落地后已获两轮6000万元融资。

沿S501看去,150多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加快出新,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项目启动建设,3、4号地块部分楼栋已出“正负零”;中国矿大校友经济园项目开启实质落地,一期49.2亩土地正抓紧推动挂牌;六合智创城主体完工,专项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5月份建成交付。重大项目平稳入驻,南京航空航天产业园(六合科技城)正式投用,南航首批3个项目顺利搬迁入驻并正常运转;园区首批4栋载体统一装修正式启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预计2月份装修完毕并实际入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院士等领军人才,带领一支上百人博士团队汇聚六合,这里正成为“第一资源”集聚的创新磁场。

新的一年,六合区将坚持校地融合、产学研融合、产城融合、平台融合,以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为牵引,着力打造“一港两城六片区”,推动南航国际创新港、南信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矿大和郑州大学校友经济产业园、南工职大产教融合园等高校产教融合项目加快建设。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区产业再突破,六合将集中力量、集中资源,突出“强链”,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巩固提升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及航空航天产业。突出“补链”,把握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连接契机,“一链一策”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接通断点,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家。同时加大财政、基金引导和支持力度,打通从初创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直至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成长路径,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00家,高企总数突破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

城乡融合,惠民利企更有温度

区应急管理局横向联合部门、纵向联动街镇园区板块,多部门组团完善“综合研判联合检查”机制,“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对守信企业“无事不扰”,目前已对192家企业开展联合检查,有效减少企业迎检1180多次;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支持下,马鞍街道大圣村圣陵路上一盏盏路灯悄然亮起,冶山街道东王社区方营组村民多了一处800平方米的健身休闲广场……

过去一年,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六合区立足区情实际,突出问题和实干导向,引导党员干部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做好以学促干“新答卷”,采取三级书记抓落实、清单整改销号制等实招硬招,围绕群众、企业关心的“大事小情”形成问题解决闭环,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产业强区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区。过去一年,六合区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龙袍新城在建项目39个,13条主次干道拉开城市框架,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铁路等7项重大交通工程及干线公路、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名单。

乡村振兴再赋能,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近90万亩、总产突破41万吨,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个同步增长”,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竹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龙袍圩里、程桥四月天创成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市第二。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旭光路初中、励志高中等5个新改扩建项目顺利完成,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家,创成省优质幼儿园3家,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六合医院揭牌,六合区人民医院新建病房楼项目主体完工。

今年,六合区将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群众可感可及的务实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推行“质量小站”一站式服务模式,围绕数字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新应用场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深入实施“一业一证”,全面推进“一照多址”。多措并举打造宜居城市,在提升颜值品质上展现新作为,雄州新城立足城市副中心定位,强化与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高新区的互动互融,全面拉开“跨河拥山”建设新格局。龙袍新城坚持产城融合、产业先行,总体规划、分步推进配套项目建设,以产业集聚引领人口集中、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老城区适时分批开展城市更新,以精修细养的“微治理”让城市面貌“换新颜”。

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以产业兴带动百姓富。今年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拓宽村组集体增收路径,力争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420万元。

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旭光路小学、复兴路初中等重点项目,南师大六合实验学校将正式投入使用,六合高中加快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深化与省中医院、市第一医院院府合作,依托医共体、医联体引导支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适时谋划启动区中医院二期、区第二人民医院项目。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