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非遗传承 > 正文
“期待红火的新年,期待火热的灯市”

“我特别期待今年的新年,人潮如织,灯市火热。”跟手工花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曹真荣说。

日前的一个上午,10时左右,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室内扎花灯的操作台上,曹真荣伸了个懒腰,感受着这方寸空间里的冬日暖阳。尽管已经连续忙了近3个小时,有些疲劳,但他的手并没有停下,娴熟地继续扭动起扎花灯的竹篾。

曹真荣和他制作的龙花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摄

“这些天,每天都是从早上7点多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每天都要干十几个小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民俗大师工作室里,曹真荣一边扎花灯,一边跟记者侃侃而谈,“龙年春节就要来了,今年的灯市感觉会很火,现在要加班加点,赶制龙年生肖花灯。”

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已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看上去精神矍铄,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手上各种动作灵活,劈、锯、裁、剪、削、熏、烘、烤等一道道制作传统灯彩的工序在他这里信手拈来,“虽说年纪大了些,也不如年轻时那般灵活了,但想想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市民游客的肯定,就会不自觉地加快动作。”

据曹真荣介绍,他出身花灯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接触这门手艺,从入门到精通再到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他醉心于手工花灯制作已有近70年,“一个花灯制作好要三四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对待,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程,急不来。”

这样的重复和精益求精让曹真荣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痕,在冬日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也让他身旁一件件手工花灯作品散发出更加独特的光芒和魅力。

“只要市民游客喜爱手工花灯,我就一直扎下去。”曹真荣介绍,2023年他特别开心的事就是秦淮灯会和灯市恢复了线下举办。“我们秦淮灯彩有上千年历史,是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民间手工艺。”他说,近期全国很多地方旅游都很火,预计今年的灯市人流量也会很旺,花灯销售将迎来高峰,“为了应对今年春节可能出现的火爆市场,我们一家都在加班加点制作花灯,希望能给更多市民游客带来喜悦和幸福感。”

实际上,手工制作花灯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曹真荣拿着手里正在制作的生肖龙灯现场解说起来,“你看这个龙花灯,单纯制作一个龙灯显得单调,在它中间加个荷花灯,这样一结合,就有了创新。龙要做得生动,荷花灯要做得鲜艳,这样生肖龙灯就有了美感。”

除了做好花灯,曹真荣经常琢磨的还有手工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这些年带出了不少徒弟。”曹真荣说,“我经常和女儿一起拍短视频,还和年轻的大学生们一起搞自媒体,现在喜欢手工花灯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虽然这些天每天都很忙碌,但我很开心。”曹真荣说,“我期待着红红火火的新年快点到来,期待今年的灯市一片火热繁荣景象。”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