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坐火箭是什么感受?桂海潮回校讲授“飞天第一课”

  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1月24日,在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球85天后,中国航天员、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回到了学校,与师生交流。他分享了在北航的求学和成长经历,以及在执行任务期间的点点滴滴,重点介绍了他的在轨生活。桂海潮深情寄语学生,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永葆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梦想。

  “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能在太空中做科研实验,我感到特别幸运、开心和自豪。”桂海潮说,在轨驻留154天,3名航天员紧密配合,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随后,他重点介绍了在轨期间开展的科学实验、空间站管理与运行、健康监测、日常生活和记录、科普教育活动等相关工作。

  在讲到太空授课背后的故事时,桂海潮透露,“球形火焰实验”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舱内开放空间中演示燃烧实验。舱内风速较高,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为了降低风速,乘组经过观察思考,反复摸索尝试,提出了对舱内出风口进行封堵导流的方案,充分发挥创造力,就地取材制作工具,最终取得了最佳的微重力球形火焰演示效果,“授课中大家看到的,实际上已经是我们在空间站中的第9次点火实验,也是演示效果最好的一次。”

  火箭升空时,桂海潮情不自禁说:“坐火箭,太爽了!”交流会现场,他回忆,当时一点都不紧张,非常专注,一方面是执行程序,一方面也是感受体会飞行过程,“我感到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失重,我感到自己的后背有一股厚重的力量,稳稳地托着自己的身体挣脱引力、拔地而起。我深刻感受到,那一刻,是祖国托举我飞天!”

  他表示,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源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源于全体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他感谢母校的培养,是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一路深深影响着他,也是因为学校,让他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了教书育人的平台,获得了参选航天员的宝贵机会。“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把在训练期间和执行任务期间的收获和体会、所学所思的经历和经验融入到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当中,同时把我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空天报国、科技报国的人才。”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