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政育人质量,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呈现出新形势、新特点。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需要思政教师主动加强变革创新,努力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拓宽思政教育覆盖范围。

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育人机制予以支撑。高校应以学校党委书记为核心,加强统筹规划,明确思政教育工作方向和原则,制定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由教研处、思政部、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后勤部等多部门负责“大思政”育人工作的部署和安排;设置协同育人专项资金、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保障协同育人工作顺利推进。例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深化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四联四通”协同育人机制,即“部门联动、上下联通;课程联动,目标贯通;教师联动,团队联通;课堂联动,评价联通”。

统一协同育人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强化高校教育主体对思政教育的心理认同。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协同育人、思政教育的政策方针、会议精神等,以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教育主体对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湖南农业大学举办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讨会,邀请南开大学思政专家,分享“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南开经验”。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师资培训制度和师风师德评选机制,“以培促教,以赛促教”。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开办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暑期实践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班等。以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工作,督促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育人典范,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同时,结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园公共建设,打造“思政文化角”;完善校史馆、校博物馆、图书馆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推动高校育人资源协同

协同育人不仅强调思想协同、师资协同,还要加强资源协同,系统整合显性和隐性、物质和精神教育资源。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巩固课程基础,用好课程资源这一核心资源,鼓励教师挖掘线上线下思政资源。高校应建设专门的课程共享资源库,定期在校官网、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展示,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提升协同育人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实践育人的资源整合,善用第二课堂,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推进,成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单独课程;开展“走基层感悟复兴·献青春圆梦中国”“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寻访中国精神”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构建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贯通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资源、实践资源之间的联动。

陈 旭(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21SJB0223〉,2021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1XJJG12〉,2023年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NTDJYB05〉的研究成果)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