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浦口高新区厚植生态打造人才高地:双向奔赴,澎湃产才“共进之力”

1月23日,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在浦口区成立,首批成员包括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中电14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盟将通过政策共商、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人才共用,赋能浦口高新区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浦口高新区拓展人才引培渠道的最新成果。从2014年起,浦口就与南航在航空航天领域展开产学研合作。10年来,一批批高校人才越江而至,以浦口高新区为主阵地,为无人机产业创新攻克技术难题。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南京成立时间最短的高新区,浦口高新区深入践行人才强国战略,以校地融合扩容人才“蓄水池”,以国际视野招募海外“高精尖”,以最优环境匹配人才“吃住行”。截至去年底,园区累计引进培育国家重点人才12名,省级重点人才30人,市级科技顶尖专家8人,高端科创人才集聚效应持续释放。

“引校入园”激活“源头水”

1月24日,气温降至零下。尽管已是寒假,但在浦口高新区,南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依然人来人往,学生们成群结队,在一枚小小的芯片里探索未知世界。

“引校入园”,是浦口高新区立足全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在宁高校平台优势,解决集成电路人才短缺堵点的创新探索。去年3月,浦口区与南邮签约,该校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落户浦口高新区,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全部移至浦口,共建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浦口分实验室。仅用半年时间,浦口高校区就完成教室改造、公寓装修、设备采购,在9月开学季迎来首批400名新生。

把课堂直接搬进园区,为产业定向培养人才,浦口高新区携手南邮,把企业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根据计划,学院预计5年培养至少1000名硕士及博士人才,输送实习实践1000人次,开展各类培训1500人次。企业不出园区就能找到合适的“后备军”,学生走出教室就有心仪的“金饭碗”。目前,已经有南邮研究生成功对接园区企业,边求学边实习,预定高薪岗位。

高校是浦口创新发展最可靠的“资源库”、最铁杆的“合伙人”。不仅仅是南邮,浦口高新区累计与2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以产业链为核心,推动人才“量身定制”,实现校地企三方共赢。与省产研院、南工大共建绿色智慧化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与南大共建南京大学浦口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南京大学科创赋能中心(浦口);与南航发起低空经济创新联盟,链接长三角、渤海湾和大湾区三地12所高校资源……浦口高新区搭平台、建渠道,引流高校人才,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水”。

“出海招贤”垒高“桥头堡”

提供免费“一站式”落地服务,给予1名海外员工5000元的差旅补贴;海外人才首次创业,领取营业执照后一次性给予1万元开业补贴;为海外人才企业1名核心管理层免费提供面积30—40㎡人才公寓;入驻企业优先享受基金扶持政策,最高可达3000万元人民币……去年,浦口高新区在南京首开先河,率先出台“国际创新创业十条”,为海外人才提供全周期、全要素支持。

嵌入全球创新体系,需要以国际视野招贤纳才。为精准解决归国创业人员“水土不服”的共性问题,浦口高新区从人才团队入境第一步开始服务,聚焦人才安居、企业开办、政策兑现等现实需求,推动人与城从“双向奔赴”走向“互相成就”。

2020年,富尔江离开工作了10年的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放弃首席信息架构师的优厚待遇,在浦口高新区创办北星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4年深耕,研究院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到31人的“大团队”,其中博士8人、硕士18人。“大部分海归都是第一次创业,对国内的政策体系和办事流程不熟,也没有足够的社交人脉。”在富尔江看来,浦口高新区站在海外人才的角度,量身定制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打包服务,为全球精英落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了“磨合期”。

富尔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澳中科学家创业协会会长。近年来,该协会依托南京(墨尔本)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与澳大利亚之间搭建起人才交流和创新合作的桥梁,吸引了蒙纳士大学副校长余艾冰、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甄崇礼、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陈士平等5位海外院士在浦口创办企业。

既有名师大咖,也有“初生牛犊”。浦口区和墨尔本市政府共同举办的NEXUS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每两周,来自大洋彼岸的创新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项目路演,优胜项目不仅能获得“天使投资”,更可享受立足南京华创苑平台的高新区K空间加速器的精准支持。截至目前,赛事累计吸引188个团队参赛,促成30多个项目落地。

“拴心留人”构筑“强磁场”

最近,人在苏州的余艾冰院士,收到了来自南京的好消息。在浦口高新区的全力推动下,他作为南京科技顶尖专家享受购房补贴的申请,经过相关部门“一事一议”后终于尘埃落定。根据南京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去年在江北添置新居的余艾冰,可以按最高标准的A类人才拿到相应补贴。

选择“安家”南京,余艾冰并不单是出于补贴政策的考量。2020年在浦口高新区创办澳博流程工业智能化研究院以来,园区细致入微的“管家式”服务,让他和团队可以专注于能源环保、化工冶金、水泥建材等与颗粒息息相关的工业领域。自称是余艾冰“徒孙”的荆祎,目前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营,在他看来,从交通餐饮到员工体检,从项目申报到资源链接,浦口高新区既为人才“锦上添花”,也给企业“雪中送炭”。正因为此,在浦口扎根的“余家班”阵容越来越庞大。

既聚焦8小时内,也关注8小时外。围绕“吃住行购娱”,园区以“滴水不漏”的服务,厚植“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人才生态。交通不便,浦口高新区提供免费班车接驳,并开设直达南京南站、地铁站等重要节点的线路。租房太贵,仅去年一年就累计拨付安居补贴790人次、177.6万元。餐饮嫌少,肯德基来了,COSTA、星巴克服务小站落地了,小厨娘也开业了。去年,科创广场还设立首个警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弥补了片区在医疗保障和治安巡防方面配套的不足。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浦口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园区将坚持政策向人才聚焦、财力向人才倾斜、服务向人才覆盖,将人才发展的活力转化为产业进阶的动力。

通讯员:肖思思、唐君君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