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月31日,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联合会第一届会员大会暨成立仪式在江苏大剧院召开。会上公布了第一批《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全省共有44个案例入选。这些案例为江苏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普遍性经验,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走在前、做示范”提供源头活水。
近年来,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走上了一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896家,较年初增加1046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547.5亿元,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3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一批人文经济案例崭露头角,绽放光华。
记者从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联合会于筹备阶段,会同江苏省高端培育智库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人文经济案例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江苏人文经济案例库。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联合会副会长顾江介绍,人文经济案例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以创新手段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以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以文化品牌塑造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四个维度。

舞剧《红楼梦》、金陵小城燕集里、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太湖湾音乐节、贾旺香包、建湖九龙口、张謇故里等44个案例入选首批《江苏省人文经济入库案例》,彰显了江苏立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力求融合“破圈”,多领域联动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是近年来江苏出品的“爆款”舞台剧之一,入选首批案例。舞剧《红楼梦》通过青年艺术家的舞蹈语汇,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使用中国特色古典符号。该剧已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演出一百多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已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舞剧作品。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首批入库案例之一,街区以“激活”作为保护更新关键词,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及社会民生改善的双赢,2021年至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新增企业经济贡献达13744.29万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利用方式,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整合街区的文化资源。同时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发展特色商业、提升居住环境等措施,实现了街区产业业态创新。街区内的建筑、景观、活动等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苏州城市的品牌影响力。”顾江表示。
作为首批入库的又一案例,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核心,以明城墙、秦淮河“一静一动”为脉络,盘活秦淮文化资源、创新综合型城市文化功能片区,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截至2022年底,街区入驻文化企业 2190家,营收超400亿元。顾江表示,“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以创新手段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双创’转化利用,以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从而打造了一个‘高能级、有腔调’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富集区。”

无锡拈花湾文旅也是首批入库案例,这里提供研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文旅全产业链服务,成功打造、运营了以禅文化为主题的无锡拈花湾小镇、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曲阜尼山圣境、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汉中兴汉胜境等著名文旅项目,推动“文旅+教育”“文旅+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无锡拈花湾的成功,首先在于其独特的IP定位与持续的创新活力。同时在园区发展上注重提档升级,不断优化游客的游览体验,在场景空间的设计上,则是注重多元与多样性的统一。此外园区的成功还体现在其重视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顾江说。
以江苏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基础,构建人文经济案例评价体系,汇聚人文经济标志性成果和普遍性经验,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江苏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联合会首任会长王洪俊表示,为企业赋能是联合会的重要议题,联合会将聚焦全局“一盘棋”,每个落子都精深有力且相辅相成,形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能级跃升的良好态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顾星欣
附:《江苏人文经济入库案例(第一批)》名单
咪豆音乐节促进音乐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互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原创舞剧《红楼梦》实现传世经典的时代演绎(江苏省文投集团)
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场景再现千年金陵风华——金陵小城燕集里(南京市江宁区委宣传部)
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打造“高能级、有腔调”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富集区(南京市秦淮区委宣传部)
以历史街区为经纬 重塑千年古巷文化之魂——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在科技与创新中传承发展历史文脉(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十竹斋——传统文化数字复兴焕发“时代瑰丽”(十竹斋艺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文都大脑”让城市文化上云(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博物馆人文经济创新的“六朝样本”(南京市博物总馆六朝博物馆)
数字引领 智能跨越——打造4.0版数字影视标杆园区(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
“和美阳山”奏响“农文旅融”春之乐章(无锡市惠山区委宣传部)
海澜飞马水城打造文体旅融合的新典范(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以科技赋能紫砂产业拥抱互联网时代?(宜兴市委宣传部)
创意文旅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探索大运河人文经济共生“无锡新实践”(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打造窑湾沉浸式夜游样本(新沂市委宣传部)
小香包 大产业(徐州市贾汪区委宣传部)
打造太湖湾音乐节 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常州市武进区委宣传部)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再塑东方文化新标地(东方盐湖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打造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平江样本”(苏州市姑苏区委宣传部)
长江文化节 扛起弘扬长江文化大旗(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夜周庄”塑造古镇旅游新“夜”态(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探索视听文旅融合发展的“黎里实践”(苏州黎里纪录片产业基地)
“运河十景”描绘现代版姑苏运河繁华图(苏州市委宣传部)
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开启文化与科技无界融合的数字艺术之旅(苏州市吴江区委宣传部)
版权“针眼”穿引苏绣产业“金线”(苏州高新区工委宣传部)
丝绸纹样数字化创新应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
打造商文旅多产业示范的“栟茶古镇”(如东县委宣传部)
弘扬张謇实业精神,打造古镇文化地标(南通市海门区委宣传部)
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
以水晶为媒,传统文化搭上跨境电商快车(江苏捷晶水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传承弘扬西游文化 打造文旅融合“西游样本”(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大运河畔文旅融合的“蒋坝实践”(淮安市洪泽区委宣传部)
匠心擘画大运河百里画廊(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西溪景区活化“非遗文化”(东台西溪旅游文化景区管理委员会)
“文旅 + 非遗”实现文旅融合加速度(建湖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
积极探索版权赋能民间文艺繁荣发展新路径(扬州市委宣传部)
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的三湾典范(扬州三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全域新“夜”态的“西津密码”(镇江市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赋能“工业+”,打造一座“有味道的博物馆”(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
打造中国泰州早茶“地标之都”(泰州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以画为媒 传播垛田文化(兴化市垛田街道)
探寻“酒文化 +”特色文旅发展新模式(宿迁市洋河新区组织宣传统战部)
皂河龙运城 再现“第一江山春好处”(宿迁市文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