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论坛沙龙 > 正文
智库动态|“传承中华文脉,打造水韵江苏文旅融合品牌”智库主题沙龙在南京举办

交汇点讯 1月31日,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的大运河智库沙龙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受聘仪式在南京举办。会议邀请近10位文旅专家学者,聚焦“传承中华文脉,打造水韵江苏文旅融合品牌”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和交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爱蓓主持会议,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的未来工作开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发挥好平台的作用,研究大运河的多维文明价值。积极发挥学术研究的先导性作用,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二是要运用好科学研究方法,塑造能够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旅产品。学者要发挥专业特长,运用好社会调查多媒体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受众的感想和需求,为政府优化政策安排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三是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助力大运河文化真正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熟悉。

为搭建更加高效的研究和管理团队,更好适应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发展要求,2023年12月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重新调整内部组织架构,设置了文献资料研究中心、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法治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历史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和文旅融合研究中心8个研究中心。研讨中,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洁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前期筹备工作和2024年即将开展的科研立项、课题申报、项目调研等工作计划及目标要求。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会长、联合会副会长顾江指出,随着“尔滨”的“出圈”,如何以文旅IP打造拉动现象级文旅发展正成为业内外广泛讨论的话题,在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中将自然风貌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以产城融合促进文旅业态创新非常重要。“IP”内容塑造在推动实现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实践中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以及相关文旅产品的开发,缺的不是手段和方法,而是基于人文与经济相结合的各种文旅资源、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活化。

针对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化活化问题,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震方建议在既有的8个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加法模式,广泛链接、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学术圈、研究圈,以更多的创新研究成果更好服务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服务江苏文化强省建设。

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二级调研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严智忠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谈了4点看法:一是深度发掘资源禀赋,解决好“有什么”问题;二是深入阐述时代价值,解决好“当下是什么”的问题;三是深入推动“两个结合”,解决好创新和发展的问题;四是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发展的效益问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勇从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企业需求、服务大众期待三个维度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的未来工作提出建议,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高度,二要在实践创作上出精品,三要在宣传传播上走出去。用敢于“出圈”的姿态,把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使之成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与社会大众形成互动。

“大运河是建设的河、发展的河、生产的河、生活的河、共享的河。”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杨淇深认为,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应避免四个“当”,即“把继承当传承”“把传播当传承”“把知识当文化”“把形式当内容”。要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当中,做好国际传播,也从娃娃抓起,把文化和文明转化成鲜活的故事,以文化人,做好有效传播。

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甄峰表示,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在推动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联通作用,可以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好统筹好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各类文旅资源,把文旅融合发展纳入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框架中统筹规划,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运河文化之美。多点联动,共同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工作中来。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冯家红认为科举文化的研究与展示,同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历史上有不少在江南贡院参加科举考试的名士都是经大运河这条水路来到了南京夫子庙。因此,大运河是流动的河、经济的河,也是人文的河。大运河之于社会人才的流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杨旺生透露,其所在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关于大运河沿线餐饮文化的研究,相关调研报告、短视频等均已在创作当中,预计今年将会推出一批研究性成果。此外,大运河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也有着的紧密联系,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

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张帅和南大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监顾福妹分别从业界角度,介绍了公司所参与的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等文旅项目的运营情况,以及将运河文化活态传承与水上运动、画舫巡游等创意结合,进一步显化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初步构想。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月清做会议总结。他强调,大运河院文旅融合中心要发挥好理论研究、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智库基本功能,重视以深度调研提供决策支持,以承担项目带动理论创新,以开放运行增强社会服务,以多元分众拓展成果推介,以协同共赢创建合作平台,不断提升智库影响力,不负时代机缘,不负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院内外专家的支持,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