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给黄瓜植入“科技芯片”

131日,走进淮安市淮阴区丁集镇娘庄村黄瓜种植户崔健群家的大棚,一排排嫩绿的黄瓜散发出淡淡果香。

“正好赶在过年前上市,售价比平时高出两成。”崔健群乐呵呵地说,“别看这些黄瓜的外表和普通黄瓜一样,这可是新品种‘康秀4号’,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产量高,抗病害能力很强。”崔健群告诉记者,新品种黄瓜产量更高的同时,农药用得更少了,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收入。“我家一共种了12分地,每年的销售能达到15万元。”

黄瓜新品种“康秀4号”

丁集镇的黄瓜种植历史已有30多年。黄瓜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也是江苏省级名牌产品。从崔健群的大棚出来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胡庄村的丁集黄瓜产业联盟8号大棚,这里种的是黄瓜高端新品种“玉秀2号”。和“康秀4号”不同,“玉秀2号”的果实更黄,体积更小,一根的重量只有50克左右。记者看到,藤蔓上结了不少拇指大小的果实。“别看它们个头小,长起来可快了,几天的工夫就可以采摘了。”淮安市状元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冬冬告诉记者,“玉秀2号”的生长期很短,10天左右就能长出好几厘米,正好赶上过年期间上市。记者品尝后发现,“玉秀2号”没有普通黄瓜的涩嘴口感,反而有水果的甘甜,吃起来非常爽口。

黄瓜新品种“玉秀2号”

淮安市恒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炳坤是丁集镇招引来的生产经营能手,他是黄瓜繁种、育苗及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种植方面的专家。“‘玉秀2号’是我们目前主打的品种,它的品质很好,现在的批发价为每斤15元左右,非常受欢迎。”杨炳坤介绍,以8号大棚为例,这一茬“玉秀2号”预计亩产为7000多斤,已经预订一空。

“起初来到丁集镇,我们发现这里的黄瓜模式较为单一,种植技术不够先进。”杨炳坤说,2022年,丁集镇联合扬州大学启动建设“淮阴黄瓜科技小院”,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黄瓜团队在这里实施从品种选育、高效轻减化栽培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产品质量控制到加工、尾秧处理的全过程方案制定、技术落实、指导、对接,为丁集蔬菜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植入了“科技芯片”。

“玉秀2号”就是扬州大学陈学好教授培育的黄瓜新品种,于去年3月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登记,现已与淮安恒晟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签订协议,共同开发推广,将有利于促进淮阴本土黄瓜的提档升级,抢占高端果蔬市场。

新的一年,丁集镇又开始了“芯片研发”。“为了延长‘玉秀2号’的货架期,最近,我们正在进行富硒实验。”淮阴区科技镇长团团员、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黄瓜团队副教授许学文介绍,所谓货架期,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保持食品质量(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食品完全适于销售,并符合标签上或产品标准中所规定的质量(品质)。“当地的土壤中硒含量不足,而且,普通黄瓜的货架期只有3天左右,而富硒黄瓜的货架期能提升到5天。”

富硒后的“玉秀2号”

“可别小看这多出来的2天。”许学文介绍,“货架期3天,我们的黄瓜只能在全省范围内售卖;如果延长2天,我们的黄瓜就能卖到全国,这2天增加的收入非常可观。”

科技芯片,为丁集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截至目前,丁集镇黄瓜种植面积超万亩,产量近18万吨,鲜食黄瓜年销售收入达4.26亿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吴琼 文/摄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