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团学习、实地调研、与各乡镇年轻干部思维碰撞,既增强了赶超先进的紧迫感,也更坚定了创新推动工作质效的决心。”近日,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党群工作局一级科员彭昱菱在学习社季度例会上分享感悟。
近年来,海门区在深入推进“青蓝结对”机制的基础上,实施“萃蓝出青”导师队伍培养计划,通过源头精选、多维培养和精细管理方式,着力解决导师队伍存在的“不会带”“不善带”“不真带”问题,推动导师履行培养责任、掌握带教本领、发挥引领作用,锻造当下有活力、发展有潜力、未来有竞争力的年轻公务员队伍。
源头把控,确保师资“准入高”
“我们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执法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指导、督促徒弟高质量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和徒弟,认真履行师傅职责。”在区城管局“青蓝结对”仪式上,担任帮带导师的综合行政执法第三大队副大队长何占丰作为导师代表发言。
海门区严把帮带导师准入关口,明确成为帮带导师的标准和条件,突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责任意识和行事作风五项标准,从新录用公务员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中选取帮带导师。综合考虑帮带对象性格特点、发展方向以及导师专业特长、工作经验等,灵活采取“一对一”定向帮带、“一对多”多点培养、“多对一”重点培养的方式,近三年为新入职公务员选取帮带导师380名。师徒签订《青蓝共进任务书》,明确分阶段帮带目标和职责清单,举行师徒结对、颁发聘任证书、公开带徒承诺等仪式150余场,强化帮带导师责任感和荣誉感。
多维培养,促进导师“能力优”
“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好师傅,起码得具备5个方面的要素,分别是修身养德、善于学习、率先垂范、坦诚相待和甘为人梯。”在“师傅微讲堂”上,获评“十佳导师”的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人事局局长刘伟分享带徒经验。
区级层面每年组织一次新任帮带导师专题培训,同步制定下发《“传帮带”工作指导手册》,帮助新任导师尽快进入角色。先后举办微讲堂、师徒风采展示、同领域导师业务比拼等活动30余场,推动帮带导师比学赶超、交流互鉴。按照“专业相关、业务相近、意愿相符”原则,成立帮带名师工作室10个,定期开展经验分享、问题会商等活动,打造联动共享、合作成长的平台,形成带一个、传一片的辐射示范效应。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梳理总结招商引资、经济运行、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的导师帮带工作法23个并印制成册,为导师帮带能力提升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有效路径。
精细管理,实现帮带“质效好”
“每一项干部人事业务工作,师傅都会带着我一起,从文件依据、政策解读、业务难点、特殊情况等方面手把手教我,不仅从业务操作程序上帮助我快速上手,更是运用工作实例让我将各项干部人事政策吃深吃透。”得益于师傅樊璐的帮带,海门街道新录用公务员陈炫仪,已迅速掌握了干部人事工作的各项业务技能。
每年组织“十佳导师”“示范名师工作室”“优秀帮带工作法”评选,连续三年获评“十佳导师”的,评定为“金牌导师”,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优秀”等次。依托“智慧组工·干部云”平台,对全区帮带导师进行分层分类建库,将帮带情况、帮带成效作为考察研判干部的重要参考。一对一建立导师帮带工作档案,印制《帮带导师工作日志》,动态跟踪帮带举措落实、培养目标实现等情况。实施师徒捆绑式百分制考核,明确帮带方案、帮带过程、帮带结果三大类共13项考核内容,帮带导师连续两年得分在60分以下或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取消带徒资格。
“‘萃蓝出青’计划的出台,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导师选拔、培养、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培育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本领过硬、带教能力过硬的导师团队,营造带教名师梯次成长、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推动年轻公务员‘青蓝结对’机制取得实效。”海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江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