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省文物局长会议上了解到,“江南水乡·斗米尺布”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将成为2024年我省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文物游径试点项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唐以来,江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斗米尺布,奠定了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塑造了江南水乡的人文景观,成为打开江南文化的一把钥匙。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有关人士介绍,该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将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扣合江南地区米布生产的地理传统及当下文物点位分布,纳入42处文物点、8处备选点等资源,以历史、人物、事件三大板块讲述“六大故事”,描绘出一幅水韵氤氲的“千里江山图”。
斗米尺布,记录千百年沧桑变幻
一斗米,一尺布,记录着城市乡村千百年的沧桑变幻。在“历史”板块,游径以“苏湖一熟天下足”为主题讲述“一粒稻米的历史行旅”,文物点包括草鞋山遗址、叶圣陶墓及执教处旧址、陆龟蒙墓等;以“绣云织霞机杼声”为主题讲述“太湖南畔的千年绸都”故事,文物点包括师俭堂、江丰农工银行旧址、丝业公学旧址、先蚕祠等。
“日暮相将带雨归,田家烟火微茫湿”,生于姑苏的陆龟蒙不仅是晚唐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农学家,他所著的《耒耜经》是中国第一部讲述农具的专著。
“在没有育种技术和农药产品的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于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馆二级主任科员王林弟介绍,《耒耜经》共633字,记述了4种农具,其中对曲辕犁描述得最准确详细,耒耜就是犁的意思。唐代在直辕犁基础上发明了曲辕犁,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犁架调头、转弯变得灵活方便,尤其适合江南水田耕作,又称为江东犁。“这本书传播很广,书中记述的4种农具因此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仍然在江南农村使用,流传了1000多年。先进的农具使得太湖流域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王林弟说。
江南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还是丝绸之乡。吴江的盛泽古镇被称为“丝绸之都”,保存着众多和丝绸有关的古迹,最独特的就是位于古镇五龙路口的先蚕祠。

走进先蚕祠雄伟高敞的正殿,可以看到里面供奉着三位大神——轩辕、神农和嫘祖。轩辕即黄帝,神农即炎帝,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最先教民众养蚕织丝,是我国丝绸行业的“祖师爷”。
今年78岁的沈莹宝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盛泽人,也是吴江资深乡土文化研究者,对先蚕祠的历史了然于胸。他介绍说,清道光二十年(1840),盛泽镇上的丝业界同仁出资建成先蚕祠,不仅成为祭祀的公祠,也是盛泽丝业公所的办事场所。晚清民国年间,盛泽大小丝行近百家,从业者千人,常在这里集会议事,盛况空前。
民国初年,文人沈云在《盛湖竹枝词》里写道:“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传说小满那天是蚕神的生日,丝业公所出钱聘请戏班在此演戏整整三天,远近的镇民、蚕农蜂拥而至,坐满了条石铺就的广场和两边廊道上,热闹之极。
1999年盛泽镇政府筹资修复了先蚕祠,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小满戏”。2006年,又利用先蚕祠内丝业公所的房厅,建成了展示吴江丝绸历史文化的丝绸陈列馆,先蚕祠成为弘扬丝绸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名士精神,提供充实的人文资源
江南千百年来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名士精神为江南文旅提供了充实的人文资源。在“人物”板块,游径以“晴耕雨读修文业”为主题讲述“士大夫的物质与精神”故事,文物点包括苏州文庙、苏州织造署旧址、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耕乐堂等;以“贻谷高义传千秋”讲述“米布间的德善教化”故事,文物点包括范氏义庄旧址、严家桥春源布庄、荡口华氏老义庄等。

在苏州人民路南端,苏州文庙享有盛名。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苏州郡守的范仲淹兴办苏州文庙府学。如今,苏州文庙建有苏州碑刻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座碑刻博物馆。
为什么有“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的说法?苏州碑刻博物馆馆长宋萌解释说:“范仲淹将单纯的祭祀孔子的场所变成了传道授业的学所,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并且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各地州、县学都纷纷效仿,苏州文庙府学也由此名闻天下。”

范仲淹不仅让苏州这片土地上篆刻上了文脉的印章,还开创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先河。他在宋仁宗皇祐二年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范氏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1989年,范仲淹诞辰1000周年之际,在义庄旧址成立的苏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改名为苏州市景范中学,表达景仰范仲淹之意。
位于无锡荡口古镇的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久的义庄,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为荡口镇清代建立的第一个义庄,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独置义田1340亩创立,用以赈济赡族。在华氏家族带领下,“义善天下”“力行德义”风气已成为荡口优良而鲜活的民风,荡口汇聚了江南地区最密集的义庄。
“义庄是江南民间极具活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经济组织和慈善组织,通过经营运作和扶弱济困,发展了乡村经济,也促进了社会安定。”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认为义庄的意义重大,“晚清至近代,荡口地区经济贸易发达,文化教育昌盛,百姓居食无忧,这与荡口众多义庄发挥的慈善作用密不可分。”
实业兴国,江南见证几代人梦想
江南地区同样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了几代人实业救国兴国的梦想、备尝艰险又坚韧不拔的历程。在“事件”板块,以“农桑锡纺工商兴”为主题讲述“近代工商业飞速崛起”的故事,文物点包括无锡县商会旧址、茂新面粉厂旧址、荣德生旧居、荣巷近代建筑群等;以“春雷阵阵满地红”为主题讲述“为人民而建设的江南”故事,文物点包括北仓门蚕丝仓库、春雷造船厂船坞、江阴蚕种场等。

荣氏家族作为锡商历史的杰出代表,已然成为无锡江南工商名城的金名片。
茂新面粉厂是荣氏家族创办最早的企业。1900年,当时26岁的荣德生与其兄荣宗敬建造保兴面粉厂,1903年,改厂名为茂新面粉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毁。1945年重建后,由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出任厂长。2003年,走过100多年的茂新面粉厂关闭,在原址上建起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2007年对外开放。
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歌向记者讲述了茂新面粉厂的故事:厂里规定凡是受潮受湿的麦子,一律不准收购;荣德生自己每天清晨都到厂里吃一碗清汤面疙瘩,不许加任何佐料,看面粉是否新鲜。生产的“兵船”牌面粉享誉全国,还曾远销英、法等国及南洋各地。“兵船”牌面粉,是我国商标注册部门办理商标注册的第一号,编号为00001号。
近代工商文明在大运河无锡段蓬勃生长,从烽火岁月中走来,又昂首步入新时代的江南。
在无锡锡山区,有一座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收藏乡镇企业发展各时期文史资料和文物的博物馆,也是我国最早的乡镇企业之一——春雷造船厂旧址。

据无锡市档案史志馆馆长张曙峰介绍,1956年,无锡东亭春雷村农民自发办起了一家修理农船和制造木器农具的木工场,后改名为春雷造船厂,当时以建造农用水泥船和木船为主业。这个依靠社队企业发展的村子,生活水平远远高出其他村庄。其他村庄相继来学习经验,带动乡村工业逐步发展起来。
“米布生活,日用不觉,我们是以最小的刻度,度量最大幸福。”该文物主题游径的设计者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阐释此游径的意义:“吃饱穿暖是人民群众基础的生活保障,劝课耕织是维系中华农耕文明运转的生命线。同时,富庶、稳定的物质生活孕育了发达的精神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的勤俭观、‘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文化观、‘乐善好施,博施济众’的慈善观、‘筚路蓝缕,白手兴家’的实业观,都与耕织传统高度相关。”
据了解,下一步,江苏将依托“江南水乡”的大IP,围绕“斗米尺布”主题细化深耕,展现具有强代入感和体验感的真实故事,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让“斗米尺布”的江南智慧滋养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