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龙年寻找“中国龙” 这些龙元素给年味来“点睛”

  今年是龙年,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龙年寻找“中国龙”,今天我们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寻找一条被珍藏的玉龙,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玉龙。

  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

  这件玉龙,呈墨绿色,高26厘米,整体蜷曲呈“C”字形。它的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周身光洁,雕琢精美。

  这件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6500年到5000年。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但有的是堆砌、有的是蚌塑、有的是绘画,而这条红山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的手法,这都表明当时的琢玉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

  至于它的实际用途,目前还有待探讨,不过它的形象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且龙体的背部正中有一个小穿孔,经过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再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它应该不是一般的饰件,很可能是一件与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这条红山玉龙,不仅证明了我国龙图腾崇拜文化源远流长,有力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中国龙文化是外国舶来品的言论,还证实西辽河流域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在五千多年前出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今年总台的龙年春晚,演播室内外的装饰画上,我们也借鉴了这条“C”形龙的形象。可见它的影响力有多大。

  龙舞和龙灯 为年味“点睛”

  龙年春节,中国龙也撑起了中国年的味道。各地舞龙、点龙灯,给年味来“点睛”。

  云南大理

  白族“板凳龙” 欢舞迎龙年

  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白族的“板凳龙”这两天热闹舞了起来。

  当地的“板凳龙”最有意思的是“龙凳”,这是一个二人条凳,凳面上套“龙衣”,前端绘龙头,中部绘龙鳞,后端绘龙尾,一条“龙凳”便栩栩如生出炉了。

  新疆乌鲁木齐

  村民舞龙亮绝活 民俗表演年味足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石人子沟村,四里八乡的群众早早赶来,亮起了自己的绝活儿——舞龙。除了舞龙,骑毛驴、划旱船、送财神这些民俗表演,把春节的喜庆和热闹提前铺展开来。值得一提的是,来参加表演的人都是当地居民。

  江苏南京

  龙年秦淮灯会正式亮灯 龙元素满满

  昨晚,秦淮灯会在南京夫子庙白鹭洲公园正式点亮,再现了古时上元灯彩节的盛况。农历龙年,“龙”的元素也被融入进来。

  布置在白鹭洲公园西门的这组龙灯,随着夜幕降临,飞龙逐渐流光溢彩,霸气神秘。行走在灯会的各个展区,形态各异的“龙”灯熠熠生辉,寓意吉祥。今年的秦淮灯会将持续到2月27日。

  江西婺源

  崖上古村 龙灯闹新春

  在江西婺源,伴随着鞭炮声,百米长龙灯演艺队开始了新春的首场表演。龙珠引路、龙尾鼓压阵,龙灯时而腾空飞跃,时而盘旋回转,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在当地,每逢春节或重要节日,村民们都会舞起龙灯,漫游村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四川达州

  打铁花 耍火龙 石桥古镇年味浓

  在四川达州,耍火龙,是石桥古镇过年时的民俗重头戏。每年春节前后,石桥古镇都会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喜庆的对联,大家相约在傍晚,手持烟花共同“点燃”一条火龙。

  夜幕降临,伴随着越来越喧闹的鼓点,九名舞龙队员,手举一条18米长的金黄色“火龙”,在牌灯和龙珠的带领下,进入石桥古镇。旁观的人们用提前备好的烟花向耍龙人身上喷射,龙到之处,火花四溅。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