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果园社区党总支、居委会挖掘百年前望亭“堂名”民俗传统文化,整合民间艺人资源,组建小型民乐队伍,提供“百姓茶馆”休闲场所,搭建“老有所乐”活动平台,定期开展民乐演奏活动,弘扬传承“非遗”文化,丰富居民文娱生活,运用“大数据技术+绣花针功夫”,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展现新气象,作出新贡献。

望亭镇的民乐文化经历了“堂名”班到音乐班和民乐队三个阶段。《望亭镇志》载:该镇在清末民初就有“堂名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的堂名班是清唱昆剧(俗称文堂名),因曲高和寡,逐步被京戏堂名代替。当时农村做社待神,酬神还愿,以及富裕人家结婚、祝寿都要邀请堂名班。一班堂名大体由8人组成,分司锣、鼓、丝弦、笛等乐器,同时承担演唱角色。望亭堂名班中有名的是“中万和堂”,班主是原南河港(现迎湖村)黄松元。除了在当地演出,他们还到苏州、上海等地演出。堂名班演出用的戏台,约有2张八仙桌大小,四周有红立柱,镶装刻有山水人物等图案。戏台两侧设有对联,联名一般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下有木制雕花桌帏,配以花瓶、挂络等装饰品。堂名班每天演出日夜两场,演出程序先是锣鼓开场,然后胡琴、笛、三弦、月琴、唢呐等乐器演奏,曲目包括《梅花三弄》《将军令》《行街三六》《三国志》《龙凤呈祥》《三看衘妹》等,“生、旦、净、丑”角色俱全。夜场演出三出戏后加演滩簧,内容有“申曲小调”、“滑稽”等。解放前,望亭农村文艺演出比较贫乏,堂名班演出很受百姓欢迎。
解放后,望亭镇旧式堂名班逐渐消退,被音乐班替代。音乐班也由8人组成,擅长演奏胡琴、弦、笛、响板、磬子等乐器,乐器上装饰着彩龙彩凤绸带,演奏乐曲有《喜洋洋》《步步高》《梅花三弄》《彩云归来》以及现代革命歌曲。结婚典礼新老结合,从开始到结束全程都有音乐伴奏,婚庆场面十分隆重。当年全镇有名的音乐班有奚家、项路、华阳、迎湖、太湖、南河和新埂等班。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一批老艺人因年迈已先后离世,健在的民乐爱好者为数不多,民间艺人青黄不接,亟待弘扬传承下去。据业内人士俞先生介绍,接到邀请生意后的一天的流程是这样的:音乐班成员上午到达男家后,轮回演奏乐曲营造婚庆氛围。打好子孙包,放炮仗,随新郎一行出发到女方娶亲,女方迎亲;中饭后开礼,新郎拜见岳父母,奏乐《小拜门》,亲戚见礼毕,新郎新娘乘坐婚车(几十年前步行或坐机帆船)到北太湖景区、望亭运河公园、镇湖或黄埭春申湖公园景点拍照留念。下午四时许回男家后铺床,二老二少手持花烛引领一对新人闪亮登场,班主司仪主持结婚仪式,请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上台入座,宣读《结婚证书》,分别讲话致辞,分享恋爱过程,伴郎伴娘代表发言,音乐班成员用笛奏乐;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奏乐;接着新郎父母开礼,娘舅、舅妈等亲戚按辈分大小上台出礼,父母收礼后当众清点公布金额,双手捧给儿媳妇,奏乐;新郎新娘向主婚、证婚和介绍人“三鞠躬”,司仪祝福一对新人“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早生贵子,明年生个龙凤双胞胎”,引得全场哈哈大笑;宣布礼成后即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奏乐;随即开席宴请亲朋好友。据镇民政科统计,望亭镇结婚人家2020年145对,2021年125对,2022年77对,大部分都邀请音乐班演奏。一般家庭婚宴控制在30桌以内,有实力的家庭子女结婚规模排场恢宏,全镇每年民乐受益面约计四五万人次。“音乐班一响,两只脚发痒”,乡邻乡亲都要到结婚人家观看娶亲和结婚热闹场面,彰显民俗音乐的张力和魅力。
望亭镇果园社区民乐队除了继承弘扬音乐班的传统作法,为结婚人家提供喜庆服务,还承担文化交流和汇演公益活动。2023年,社区通过排摸,聚集8名中老年村(居民)组建了一个民乐队,每周四在社区集中活动,社区为他们每人定制统一服装,并拍摄视频宣传推介。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今已扩大到18人,包括队长顾建江,成员社区居民郭坤根、俞海根、陈桂兴、华小男、吴福龙、殷定仙、陈宝生、沈秀珍(女)及镇域内民乐爱好者吴纪根、许志祥、王振福、许爰华(女)朱伟民、朱云方、韩元康、陆洪兴等。他们中有退休村书记、退休教师、退休职工、村(社区)居民群众,年龄大多在66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超过70岁,有的队员已经从事民乐艺术五六十年。今年一月,正式命名为望亭镇果园社区喜洋洋民乐队,寓意“喜庆、祥和、欢快、幸福”。他们出身农民,来自乡土,自娱自乐,服务居民。去年9月25日,在果园社区“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汇演暨邻里节启动仪式上,8名民乐队成员登台演奏了乐曲《太湖美》《十五的月亮》《走进新时代》,展示了老有所乐的良好风貌,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果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惠伟表示,社区将坚定文化自信,在民乐工作室的文化墙上宣传堂名非遗文化,做好后勤服务,加强队伍建设,常态化训练提升专业水平,对外宣传推介,走进村(社区)校园和共建企业汇报演出和慰问员工,参加区镇的文艺汇演活动,对有需求的结婚居民提供惠民服务,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开展公益演出活动,培育新生力量,使民乐队伍后继有人,建立台帐积累资料,打响品牌扩大影响,争取申报相城区和苏州市“非遗”代表项目。(邵继耕 邹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