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博物馆里过大年|江苏多家博物馆推出“龙展”,邀您春节来“寻龙”

2024年是甲辰龙年。大年初一,江苏一些博物馆推出极富特色的“龙展”,而此前,多家博物馆的“龙展”已与观众见面。今天为您介绍江苏博物馆里“龙故事”、江苏出土的“龙文物”以及江苏与龙的历史渊源。

今天,南通博物苑推出“万事兴龙——南通博物苑‘龙’文物主题展”,展览内容除历史、文化外还涵盖了民俗、非遗等领域,现场展品除南通博物苑苑藏外,还得到了常州博物馆、金坛区博物馆及南通民间艺人的支持,共有展品160多件。

其中,“笔走龙蛇”部分,展示与以“龙”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以及文房四宝上的“龙”形象;“龙凤呈祥”部分,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的寓意和象征;“飞龙在天”部分,讲述龙与九五之尊的关联;“活龙活现”部分,讲述与龙相关的民俗节日;“龙生九子”部分,讲述“龙有九子”说法的由来。

明铜板圣旨

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力大无穷,可以驮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曾经在大禹治水时帮助疏通河道,立下汗马功劳,古人为了给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就用巨大的石碑立在赑屃身上,希望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

这是南通博物苑收藏的明铜板圣旨,1958年由张謇先生的孙女张柔武女士捐赠。整体造型为赑屃趺(敷)碑,底座赑屃龇牙咧嘴、虎眼圆瞪、鹿角前耸,吃力地昂首向前,四腿半屈,四爪张开,拼命地撑着地,龟背上驮着碑,尾鳍因重压而无奈地上翘。碑的背面是素面无字,碑额阳面正中铸有“圣旨”二字,碑身铸圣旨。铜板圣旨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为了光大儒学而颁布铸造而成,造型敦厚、古朴威严,铸造精致,铭文苍劲秀美。

木雕龙舟

现场还展出一件精美的龙舟模型。这件木雕龙舟,主体雕刻为龙的造型,船头为龙头,船尾为龙尾,船身遍布龙鳞。龙头双目突出,炯炯有神。嘴巴张开,似有龙吟回荡在耳旁。双角延伸耸立,威风凛凛。龙尾形似火焰,分作五缕,流畅自然,充满生机。龙头龙尾高高翘起,龙身鳞片微张,似在水中劈波斩浪,遨游前行。

大年初一,扬州博物馆特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宝应博物馆、高邮博物馆共同举办“龙汇古今——扬州博物馆龙年生肖艺术展”,通过近百件龙元素装饰器物,展现历代龙形象的千姿百态、万般风华。

青釉鸡首龙柄壶

这是一件隋朝的青釉鸡首龙柄壶,扬州博物馆藏。鸡首壶,因为壶嘴呈鸡头状而得名。两晋时期的鸡首壶,壶身扁圆、浑圆,器身敦实矮壮。南北朝时期,鸡首壶的器身开始变得修长,到隋朝,把手演变为龙首形,龙嘴或衔着壶口沿,或伸入壶口。

这引颈远眺的鸡首,与俯首衔口的龙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既生动有趣,又增加了外形曲线的灵动性。鸡首壶的“鸡”与“吉”谐音,与“龙”相连,寓意着吉祥如意。

《龙舟竞渡图轴》(局部)

这是清代汪鋆作品《龙舟竞渡图轴》。汪鋆是仪征人,擅长写诗,精通金石,善于画山水花卉。画面中,杨柳依依,碧波荡漾,几只龙舟正在水上竞渡,船的前首后尾俨然如龙,在画面中的远处,就是扬州地标性建筑白塔。那么这次热闹的龙舟赛事,应该就是在瘦西湖内了。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全国各地60多家文博单位,举办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于2月10日在常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等馆开展,各馆也展出馆藏的精品龙文物。

《龙纹画像砖》

常州博物馆藏有南北朝时期的《龙纹画像砖》,1976年3月出土于常州南郊茶山戚家村南朝墓中,由7块单砖拼镶而成,采用侧面模印的方式,形成浅浮雕的立体图案,造型生动,气势不凡。

龙身修长矫健,头上生一对似鹿的长角,角尖向内翻卷,张口、吐舌、露齿,身生有翼,四肢跨步行进,呈腾空飞奔之势,给人以生机勃发的感觉。

《云里龙现图轴》

这件作品《云里龙现图轴》为清代黄山寿所作。黄山寿(1855—1919),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出身虽贫困,但学画用功至勤,天赋也高,10多岁就能绘画,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擅,是海派著名画家。

黄山寿墨龙画曾师从糜准,但他也非常重视师法自然,有时为打好创作的腹稿,黎明即起,仰视天空云彩,观察大自然美景的瞬间变化。此图即是其墨龙精品之作,显示出他高超的水墨渲染本领。图中绘一墨龙腾云驾雾,昂首瞋目,张牙舞爪,黑白对比分明,引人注目;水墨层层渲染云气,气势壮阔如翻江倒海,强烈地衬托出龙的威武雄奇。

琉璃陶青龙

此件北宋元祐六年的琉璃陶青龙为镇江博物馆藏,1978年2月出土于溧阳竹簧公社中梅大队北宋元祐六年墓。

青龙为东方之神。此龙张口怒目,四肢粗壮有力,足为五爪,龙尾向上,足部及耳后皆有鳍,龙体刻麟甲。身首施绿色琉璃釉,脊鳍黄色琉璃釉,可能为宜兴窑产品。

春节期间,一些博物馆展出了与龙相关的文物。

青花海水白龙盘

这是苏州博物馆馆藏的明代青花海水白龙盘。青花瓷是釉下彩瓷器,它的蓝色花纹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轴,在1270度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瓷从唐代开始烧制,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这件青花瓷盘中心有一条暗花五趾白龙,外壁上有两条小龙做追逐戏耍的姿态。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因而龙纹仅用于宫廷及祭祀,民间不可滥用。这件瓷盘就是明代宣德时期典型的官窑器代表作之一。

龙凤纹玉佩

这件战国龙凤纹玉佩现藏于无锡博物院。玉佩呈“S”造型,两面透雕连体龙凤。一端作回首龙形,龙身弧曲,背穿一孔。另一端为凤纹,喙部连胸,凤冠上翘,颈羽丰满,作振翅欲飞状。这种透雕龙凤纹玉主要采用的是阴刻和透雕的手法,它的纹饰基本是曲线,刀法凝练,线条流畅,从容自然。

龙纹、凤纹在上古时代就已出现,商周时期,龙凤纹就已被合用于玉器装饰,殷墟妇好墓就有发现。从战国时期开始,龙凤纹一改春秋之前的呆板形象,变为曲身回首、以流畅曲线为主的活泼形象。无锡博物院藏的这件龙凤纹玉佩就呈现出战国时期的风格。

青花龙纹大缸

这件明代嘉靖年间的青花龙纹大缸,藏于中国海盐博物馆,大缸器型硕大,缸外壁绘制云龙戏珠纹,两条张开双翅的应龙身形矫健,一龙龙口大开,怒目圆睁,一龙头部仰起口部紧闭,紧随其后。器身绘制海水、火焰,两龙遨游于云海间,首尾相随,环绕一周。此缸造型美观,厚重古朴,是一件工艺水平极高的文物珍品。

龙与徐州有着二千年的不解之缘,刘邦作为赤帝之龙子,先挑战祖龙始皇帝之暴政,后战胜项羽,开创了后世难以企及的大汉盛世,所以徐州也被称为“龙飞之地”。

西汉透雕行龙玉佩

此件西汉透雕行龙玉佩,由徐州天齐山刘犯墓出土。色质青白,立体透雕。龙回首瞠目,前肢上扬,尾部上翘呈S形,四肢变作卷羽,作行走的形状,似乎是一灵动的游龙。

此外,南京市博物馆推出“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180多件文物及民俗展品横跨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反映中国龙文化从萌芽形成到发展成熟的变化过程,凸显南京在龙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精美的南京非遗“龙”作品。

《2024龙年大吉》

南京面塑作品《2024龙年大吉》由南京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创作。“在制作过程中,龙须是用双色面各搓成130根线条叠加排列,龙鳞是用三层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圆点制作。没有用任何工具,全靠徒手完成。”钱翠芳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