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40多个“90后”,从全国各地回村“兴龙灯”

“龙行一步,百草皆青……祝愿贵宝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

2月10日(大年初一)傍晚,在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山坳里村100多人组成的舞龙灯队走家串户,给村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的祝福。龙灯所到之处,引得万人空巷。

与往年不同,这次的龙灯会从提议、组织、排练到龙头下水、龙灯亮起,均由“90后”操盘。从“儿时回忆群”到“龙灯倡议群”,40多个青年从全国各地返回村庄,接过父辈手中的舞龙棒舞将起来,古老的龙灯在这个春节再次点亮了乡野山坳。

今年的年味格外足

火红的日子舞起来,浓浓的年味扑面来。

正月初一下午4点整,随着“砰”的一声鞭炮响起,山坳里村100多人的舞龙队扛起威风凛凛的脱尾黄龙出发,开始巡村。

1.5公里外的东墙围村,是舞龙队今年第一个去拜访的村落。鞭炮开路,锣鼓喧天,黄龙浩浩荡荡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气势恢宏。

“来了,来了!”前来观演的村民将广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外围的观众直接爬上货车从高处一饱眼福。“发给朋友看看!”“发到抖音里一起玩!”大家闹着、笑着,早早地举起手机,记录这难得一见的舞龙年俗,感受浓浓的年味儿。

“给东墙围全体村民拜年,祝愿贵宝地四季平安!”伴随着指挥李代福一声令下,鼓乐响起,18名身穿彩衣头戴龙头帽的小朋友开始“跳云”。小朋友每人手持两块彩云板,在龙身围起的空场中进行“双龙出水”的造型表演,并用云板拼出“天下太平”“人口平安”等字样。

随后,舞龙队热闹起舞。“东南西北,开四门”“穿裆”“咬龙尾”……各种舞龙招式轮番上阵,蜿蜒腾挪煞是好看。只见神采奕奕的黄龙口含红色龙珠,不时穿梭飞腾,引得围观的村民拍手叫好。脱掉的龙尾不断被甩在身后,龙尾急得跳脚,村民们被逗得哈哈大笑!

广场舞龙表演结束后,舞龙队亮起龙灯,敲锣打鼓,走家串户,为每一户乡亲送去吉祥。龙到,福气到!这是绵延了160多年的民俗表演,更是全体村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祈祷。“12年没这么热闹了,我们全体村民都特别开心!”村民李代优一边拍摄一边说。

据悉,山坳里村舞动的是南京非遗、有着慈孝典故的脱尾龙。从腊月二十八山坳里村将“神龙”请出起,周边的村子就纷纷“下帖子”,邀请来舞龙。目前舞龙持续到正月初五,已经为周边12个村送龙灯、送福气,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还将在山坳里村进行盛大的舞龙仪式。

舞龙的年轻人

“90后”舞龙头、龙身,“00后”舞龙尾,“10后”的小朋友“跳云”……记者在舞龙现场看到,这支舞龙队全是年轻的面庞,舞起来格外生机勃发。

“这次舞龙年轻人挑大梁!”山坳里村组长李兴顺开心得合不拢嘴。他介绍,分布在全省以及上海、重庆、西北等地的40多个年轻人,赶回村里参加了舞龙,还有四位“00后”大学生也参与了进来。“我们这些老人就是负责敲锣打鼓的氛围组!”

李兴顺告诉记者,过年举行龙灯会,是村里延续了160多年的老传统。过去每隔三五年举办一次,随着劳动力转移和前几年疫情影响,村里12年没有跳过龙灯。没料想,去年12月份几个年轻人主动找到村里提出要兴龙灯,“村委和村民都非常支持!”

1992年出生的李定辉是发起人之一,他是某电子设备高淳区的销售。他介绍,疫情防控转段后,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大干一场,恰逢龙年,大家就有了舞龙灯的冲动。去年12月中旬,他和李裘华等几个发小拉了一个“山坳里龙灯倡议群”,开始组建舞龙队。“咱们都是龙的传人,龙年舞龙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老传统、老民俗,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

舞龙要舞好,龙头是关键。

已经舞过四次龙头的李兴顺,把龙头郑重交给了李定辉和李裘华。当两个年轻人学习父辈的样子,抬着龙头下水那一刻起,传承就在两代人之间悄然完成。

“龙头交给我们来舞,长辈们放心吧!”负责舞龙头的李裘华激动地说。为了排练舞龙头,他提前半个月把二手车行打烊,“20多天里大家都很辛苦,但是特别团结,特别值得!”从南京江北新区某产业园赶回来舞龙的李益平八天春节长假舞了六天龙,来不及走亲访友,却觉得格外充实,“村上的传统就得一代一代传下去!”

将舞龙的年俗记忆传给下一代,让孩子们体会到更地道的年味儿、增强故乡归属感,也是年轻人兴龙灯的一大动力。李裘华告诉记者,他8岁时在龙灯会上跳过“云”,记忆深刻。“我们恢复兴龙灯,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参与进来通过传统年俗,体会爸爸小时候的年味儿。”

此次舞龙,村里有18个小朋友也回乡参与了“跳云”,他们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寒假一开始,他们就被父母送回村里进行排练。“辛苦、热闹、有意义!”12岁的李琪这样形容。8岁的李感则跟妈妈说:“跳云很累,但是好玩!”摇龙尾的参与者之一、“00后”李文昊则骄傲地说:“有我们,舞龙传统丢不了!”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中国大地上,“龙的传人”铿锵有力的鼓点响了起来,雄浑豪壮的巨龙舞了起来。不仅是山坳里村沉睡了12年的龙舞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南京市有超百条龙开展舞龙表演,全国各地更是飞龙在天,起舞闹新春。

“精神饱满,年味拉满!今年算是最有意思的新年,比出去旅游有意义多了!”跑完12个村以后,李定辉在朋友圈发了这段话,记录了自己的心情。

“舞龙本身就是老百姓发自内心、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一种热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表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比舞龙这个仪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仪式中传承我们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从而形成我们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主动学习、大力传承、积极参与,更让舞龙民俗成为提高乡村文化凝聚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贺云翱看来,以舞龙为代表的年俗活动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一种团结纽带、动员方式和公共实践,由此汇聚起来的正是一个民族向上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 虞越 张洁茹/文 虞越/图 邓宇轩/视频

责编:钱晶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