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锣玉鼓响仓仓,送春送到府堂门;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胜!”龙年春节,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东坝村义村自然村,传统曲艺送春唱响新春,为节日的乡村增添了喜庆气氛,也让村上的学子们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了年俗文化里的非遗魅力。
一首《春歌》,唱出送春“家世”
高淳历来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说法。送春,也叫唱春、颂春,在高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间文化活动。

“六月初一下大雪,六月初十长江冰;冰江冰湖又冰海,冰住粮船在江心;冰住粮船不来往,朝中无粮不安宁……”流传在高淳地区的送春唱词《春歌》,道出了送春的“来龙去脉”。相传,明代建文末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侄儿朱允炆皇位,改号永乐,迁都燕京。叔侄相争,战火纷飞,天怒人怨,以致冰封长江,北上粮运受阻。“永乐王听见吃一惊,六月为何长江冰?万岁知情心头沉,满朝文武来议论:议论阁老文大人,领旨船头来送春……一阵狂风来得紧,见春回阳开了冰;千百只粮船后面跟,朝中得粮庆太平。”送春解了长江之冻,朱棣龙颜大悦,从此“万岁开言将我叫,叫我专门送新春”。送春传入高淳后,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不断完善与传承,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
一唱一和,唱出山乡巨变
送春,形式简易,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锣一鼓,敲锣者为先,执鼓者为次,一唱一和。每逢新春佳节,送春人身背布袋,手拿锣鼓,走村串户,为人们送去喜庆吉祥和美好祝愿。

“我13岁开始学送春,老朱学的时候是12岁。”在高淳区东坝街道,送春深受人们喜爱,几乎每个村都有送春艺人,义村的张长锦、朱良洪是从小的玩伴,两人一同拜师学艺,也是一对长期合作的“黄金搭档”。
提起初学送春,张长锦、朱良洪仿佛回到了60年前。“当时学送春的大多是苦人家的孩子,没条件上学,就通过送春补贴生活,能得到一些糯米团子、炒米糖、小钱。”张长锦介绍,送春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但在过去,有时候大年三十就送春了,这叫送‘苦春’,往往是因为年关难过,送春讨点零花钱,能够洗个澡、理个发过年,正月初一开始的叫送‘新春’。”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说起如今的送春,张长锦很是自豪。“我们的身份变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说到“传承人”三个字,张长锦提高了嗓门。“以前送春是讨生活,现在送春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宣传党的政策。”身边的发展变化也引发了张长锦的“词情”,写进了他编写的《农村新事诵》唱词里:“锣儿打来一枝花,听唱农村新变化:经济发展态势好,生态农业为主导;村办工业大提高,商贸兴隆生意好;环境卫生搞得好,鸟语花香乐陶陶……千好万好并一好,归功党的好领导。”
古韵新声,唱响“非遗之春”
“锣打中心鼓逢春,聪明学子唱你听;葵花朵朵向太阳,好好学习心向上……”春节期间,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东坝村义村自然村的农家院落里,送春声声响,张长锦、朱良洪正为“徒弟们”现场教学、互动送春,数名中小学生现学现唱,乐在其中。“过年学送春,今年的‘寒假作业’做得特别有意义,我们也是传承人了。”五年级学生朱宇浩说道。

“我们从事送春有60多年了,始终没有放弃。目前我们教了三批学生,每批二三十人,参加第一批的已经上大学了。”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曲不离口。近年来,张长锦、朱良洪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利用东坝中心小学学生社团阵地,向学生们讲解送春知识,编写送春新词,传授送春技艺,推动传统送春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一直教下去。”张长锦说道。
走进新时代,送春形式依旧,但有了新的身份。去年,高淳送春被列入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随春而行的送春,送了一春又一春,它依然行走在高淳大地上,而传承的力量也在蓬勃生长,送春迎来了属于它的“又一春”。
通讯员:韦东宁、高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