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未成年人极易成为电诈受害者:教小朋友四招,守住过年小红包

不少家长认为“小朋友没有钱,不会被骗”,就算小朋友拿着家长手机,不知道支付密码,被骗了也转不了钱。然而,由于未成年人因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等特点,对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极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和参与者,一旦受骗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同学们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充实的假期,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成员单位推出“寒假安全指南”,总结了四种未成年人易上当的诈骗手段。

游戏皮肤“大陷阱”。不法分子宣称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来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诱导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软件、聊天工具等多种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导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便在群内添加未成年人好友,再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游戏防沉迷”骗钱财。不法分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扮演明星发“假福利”。不法分子通常先诱骗未成年人加入粉丝群,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再以打榜等名义进一步实施诈骗,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

不掉诈骗坑,识别陷阱是关键。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陌生人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沟通工具要求进行汇款、转账的情况,内心就应马上响起“防诈警报”。总结成一个电信网络诈骗识别公式,即人物(无法确认其身份)+沟通工具(电话短信网络等见不到真人)+要求(汇款、转账)=诈骗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需要做到“四不轻信”。首先,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其次,不能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此外,对于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更不要轻信,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的皆是骗局。最后,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父母是守护孩子安全成长的第一道关卡,应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安全教育,经常对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建议仅保留上课必须要用到的App,把其他无关的游戏、社交、支付类等App软件全部卸载。

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不要轻易私下购买游戏装备和领取免费物品,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不要将自己和家庭的真实信息散布在网上;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此外,家长还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或修改密码,不要将支付App设置为免密支付,避免孩子受骗后发生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同时也请家长们放下手机,多陪孩子读书、做游戏。要告诉孩子一些网络犯罪的案例,提醒孩子一旦觉得网上的某些内容有问题或感到迷惑,要及时向家人或老师求助。一旦发现孩子被骗,请立即保留证据及时报警处理。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