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2·29世界罕见病日 | 弱有所扶,点亮罕见病患者生命之光

今年229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罕见病日,今年世界罕见病日的主题为“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在罕见病日到来前夕,新华日报记者走近罕见病群体。倾听他们被疾病困住或是因为治疗而被重新点亮人生的故事。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罕见病患者“弱有所扶”,需要社会各方的合力,江苏出台各项举措,各类诊疗协作组深入基层,都在着力让患者的诊断更精准一些,让科学治疗离患者更近一些,让患者的负担更轻一些。江苏还建起了全省罕见病的生物样本库,各项前沿探索正在逐渐展开,罕见病“有药可医”可以被真正被期待。

被重新点亮的人生:

最小的代价用上最有效的药

“我患的病,叫ATTR。”父亲推着轮椅,坐在轮椅上的陈林只能循着声音和记者说话,他的眼睛已经几乎看不见了。

ATTR,中文名叫做甲状腺素转运蛋白淀粉样变,是罕见病中的罕见病,全国的患者也就3000多人。甲状腺素运载蛋白通常在血液中循环,而这种疾病的患者,由于蛋白发生突变,导致在身体神经等各脏器异常蓄积,引发全身损害,目前的药物只能够延缓疾病进展。

“异常的蛋白会沉积在身体各个地方,就像给身体‘掺了沙子’。”陈林告诉记者,2015年刚有症状的时候,他只是眼睛看不清,之后做了玻璃体切除手术,但病情并没有“刹车”,如今的视力,手在眼前晃动也只能看得见影子。“现在还出现了肌肉萎缩。”陈林摸了摸有点空荡荡的裤管,“你看,都瘦成这样了。”

陈林的愿望很朴素,希望他希望自己“有药可医”,这个愿望,糕糕妈妈已经实现了。糕糕1岁半时仍无法像同龄孩子一样正常站立、行走,辗转多家医院被确诊为低磷性佝偻病。最初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直到进口靶向药布罗索尤单抗上市。第一次注射后,糕糕就能走能跳,高兴之余,因为药价,糕糕爸妈的眉头又皱了起来。20毫克4万元,孩子越大注射剂量也越大,药费简直是天文数字。糕糕爸爸患有成骨不全,即俗称的“瓷娃娃”,糕糕妈妈在孩子确诊后才发现自己也是同样疾病,这对残疾夫妻在福利厂上班之余,凌晨赶大集、晚上摆夜市,加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医院、药企等一些机构的帮助,糕糕的用药还在持续中。

糕糕和爸爸

两岁多的聪聪,比他们都要幸运一些。出生仅14天确诊“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仅用了5天就用上了治疗药物,聪聪是当时全国接受基因修饰治疗年龄最小的罕见病患者,是个“有故事的小孩哥”。SMA特效药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70万一针降到了3万元进了医保,聪聪可以规律用药。抬头、扶坐,用药不到半年,聪聪就已经取得了“运动里程碑”的进步。最新发给医院的视频,聪聪可以扶着墙走了。

“虽然和普通孩子仍有差距,但对聪聪来说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治疗,像聪聪这样的孩子,2岁之内会死于呼吸衰竭。”江苏省人民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老年神经科主任牛琦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聪聪将来可以像一个健康的孩子一样生活。

越来越“近”的治疗

罕见病诊疗“强基层”,治病就在“家门口”

“好久不见,个头蹿上来了,气色也不错!最近有没有好好学习?”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方拥军拍了拍8岁女孩佳佳的肩膀,就像一位慈爱的爷爷。

佳佳在2岁多时被诊断患有戈谢病,这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疾病。幸运的是,2021年,专治戈谢病的特效药“思而赞”被纳入江苏省医保报销范围,最高可获得90%的报销比例。及时、足量地用药,佳佳终于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玩耍。

近年来,我省成立并完善了全国首个省溶酶体贮积症诊疗协作组,定期对各级医疗机构罕见病诊疗和规范用药方面开展培训指导。“在协作组内,患者在指定的诊断医院确诊后,由诊断医院制定治疗方案。确认治疗效果安全、稳定后,就会指导基层定点医院长期收治这样的病人。诊断医院则负责定期评估及调整后续治疗方案。”江苏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首届主任委员、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张爱华介绍,佳佳现在已经不需要每半月往返南京,车程半小时,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能用上药。

医患交流分享活动

罕见病病种多,表现也很多样,涉及学科广泛,患者经常在不同科室辗转就诊。“像是我们医院骨科接诊到一些脊柱侧弯的患者,如果怀疑是继发于遗传性肌肉神经系统的罕见疾病,就会和神经内科、病理科医生一起展开多学科联合会诊,以帮助患者尽快明确诊断。罕见病诊治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推广至关重要。”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刘卓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我国基层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不足,患者看得少,容易误诊误治,更需要培训。科室的继续教育班有神经肌肉疾病的专科内容,医院护理部也在开展面向基层的罕见病患者护理培训,“基层医生初诊时有筛查意识,然后将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后续的维持治疗和康复可以回到基层,才能解决罕见病患者的诊治困境。”刘卓说。

今年年初,江苏省还成立了全国首个罕见病专业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中心的成立,为罕见病诊断、治疗、管理、质控及科研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搭建了平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罕见病的诊疗进入了规范化、同质化时代。

加速中的“希望”

产前诊断一级预防,创新研究为罕见病求“解药”

很多罕见病是“基因病”,遗传是罕见病患者在病情之外会遇见的另一重打击。“我们现在医院每年上报的罕见病患者将近2000例,管理起了罕见病家系有500多个。”牛琦告诉记者,她看门诊有个习惯,一位罕见病患者来了,她会把全家的情况都问一遍,让有必要来检查的患者家属也过来明确诊断。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她还会详细告诉患者下一代怎样去防控,怎样避免新生患儿出生。

牛琦主任在义诊中

江苏省人民医院目前对于罕见病的产前诊断达到了每年近500/年,新生儿筛查每年1500-2000例,筛查率99%。通过这样的管理,避免罕见病家系新生儿出生大约300例。“最好的办法是关口前移,做好孕前、产检诊断。”江苏省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主任医师卢守莲告诉记者,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基因检测、试管婴儿技术的进步,“高危家庭”也完全有可能避免患儿出生,实现罕见病的一级预防。

而和陈林一样,已经患病的并不罕见的罕见病患者,求一颗“解药”是共同的愿望。“20年前,很多医生都没有听过罕见病,之后很多很多年,诊断明确了也没有药物可以用,但我总是和患者说,再等一等,别灰心,说不定药物就出来了。”在采访的末尾,牛琦主任给罕见病诊疗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两年的药物技术进步飞快,特别是关于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更多的罕见病药物可以真正被期待。”

中国医生们对于罕见病的前沿探索也在进行中。“南京鼓楼医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干细胞中心一起开展干细胞治疗渐冻症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前期也探索开展通过干细胞来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刘卓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在渐冻症之外,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看干细胞能否在罕见病领域“突围”成功,是临床研究的思路之一,也是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罕见病的特色。

“去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罕见病创新论坛,今年计划增加场次,与大学、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继续全面开展罕见病的各项研究。”牛琦告诉记者,但临床研究的开展,患者的样本是“物质基础”。

江苏省人民医院建设了全省罕见病的生物样本库,这同时也是江苏省罕见病大数据平台。样本库的血液、脑脊液、肌肉、神经样本均来自患者捐献,目前已拥有数百个患者及相关家系的DNA标本。

正是这些志愿捐献样本的患者本身,补上了罕见病“求药”的最后一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彦 王甜

(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责编:蒋明睿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