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车企宣布降价,引发了公众对新能源车险是否也能享受“折扣”的广泛关注。据悉,新能源车险的单均保费普遍高于传统燃油车,且赔付率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于1月24日下发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全面排查整改,不得对新能源车型采取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同时调整不合理的考核目标。这一新规能否为新能源车主带来保费上的“折扣”?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了解。
车主“投保贵” 单均保费高出1900元
数据显示,2023年1至9月,江苏全省新能源车承保商业险单数达到10.8万单,保费总额为52.6亿元,单均保费为4873.5元,比燃油车高出1900余元。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新能源车险的成本压力,也让许多新能源车主感到“又爱又恨”。
“新能源车的保险费用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而且一旦出险,维修成本也非常高。”南京的张先生是一位新能源汽车的车主,他告诉记者,当初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是为了省一些燃油费。然而,当他为爱车投保时,却发现他的新能源车在第一年的保险费用就比他之前的同价位的燃油车高出近2000元。“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新能源车在购车时已经享受了一定的补贴,我本以为在后续的维护成本上会有所减轻。”
更让张先生感到头疼的是,新能源车一旦出险,维修成本的高昂。他回忆起一次小事故,车辆的电池部分受损,维修费用高达数万元,远超传统燃油车的维修成本。“这让我意识到,新能源车险不仅仅是保费高,一旦出险,经济压力也非常大。”张先生表示,他希望监管新规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让新能源车主在享受绿色出行的同时,也能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保障。
车主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之前决定买新能源车是有政策补贴优惠,但没想到保险费用这么高。”她提到,尽管新能源车节省了不少购车预算,但保险费用的增加让她感到经济负担加重。“我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提供更合理的保险方案,让我们这些支持绿色出行的车主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
实际上,这些消费者的声音并非孤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投保贵”是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现实困境。选择新能源车,本是为了追求环保或经济效益,但高昂的保险费用和维修成本却让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和车险“爱恨交织”。当前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普遍期待保险公司能够针对新能源车的特性,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具成本效益的保险产品。
险企“议价难”,投保成本无形增高
近两年来,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和承保数量均呈现显著增长。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等知名上市险企纷纷加大布局力度,将新能源车险纳入“势力版图”。人保财险仅在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承保数量达282.4万辆,保费收入为126.3亿。东吴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865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7.9%。
然而,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高保费”这一难题。保险公司普遍面临“议价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新能源车险不挣钱的核心因素是赔付率过高,主要源于出险率高。”浙商保险总精算师高云表示,从浙商保险2023年的保单数据看,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是燃油车的两倍。燃油车的交强险约为10个点的出险率,新能源车就要到20个点以上。在不考虑其他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保费至少平均要涨一倍才能将成本和燃油车拉平。
据中国银保信披露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保费比传统燃油车平均高出21%,核心动力损毁率是燃油车的3倍。从技术层面来说,新能源汽车因其扭矩大、加速快等特性,意外事故发生率相对更高。新能源汽车的客户群体相对年轻,平均驾龄较短,日常驾驶习惯偏激进。多项因素导致了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较高,进而推高了保费。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程度也较高,车身多采用压铸一体成型技术,并且集成了较多的摄像和感知设备。仅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即三电系统)的总成本就占比高达75%。一旦受损,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保险公司在议价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定损过程往往依赖于车企的评估。在处理新能源车辆出险时,为了确保车主车辆能够继续享受厂家的质保服务,保险公司不得不接受由厂家指定的维修方案,故而理赔定价上往往偏高,这也在无形中推高了消费者投保的经济成本。
各方“谋破局”,市场或迎更多实质性“折扣”
面对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挑战,以及车主对更公平保险服务的期待,监管机构和行业参与者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在监管层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年初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旨在规范新能源汽车的投保服务。该通知明确禁止保险公司在承保过程中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不公平的限制,如在系统审核和核保流程中设置障碍,确保新能源车主能够平等获得保险服务。同时,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审视并调整新能源车险的考核指标,以防止不合理的考核目标导致不公平定价,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在保证盈利的同时,维护消费者权益。
在车企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方面,为了更好地服务车主并降低保险成本,不少定制化服务也在逐渐“出圈”。例如,江苏人保财险与特斯拉、小鹏、理想等品牌建立了直营合作模式,让消费者能够直接通过车企按需选择保险产品。新能源车企也在探索直接进入保险领域,例如比亚迪汽车收购易安财险100%股权,成为新能源车企在中国的保险牌照。这也有助于车企更深入地理解保险市场,为车主提供更个性化和成本效益更高的保险产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新能源车保费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保险历史数据积累不足。新能源车险过高不利于新能源车推广,新能源车企自建保险公司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思路。尽管监管新规为新能源车险市场带来了更加公平的规范,但要实现保费的实质性“折扣”,保险公司还需在产品创新、风险评估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保险行业也需不断适应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