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在沪宁线的“紫金号”高铁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搭乘江苏首趟高铁非遗列车与旅客近距离互动。这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创新展示,更是非遗传承与现代交通方式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活力与创新精神。
秦淮灯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和孩子接触到非遗文化,一直是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秦淮灯彩上高铁的活动,正是对这一课题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将非遗文化引入高铁这一现代化交通工具,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过去,非遗文化的展示往往局限于博物馆、艺术馆等特定场馆,需要观众主动前往才能一睹其风采。而如今,借助高铁这一流动的平台,非遗文化得以主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在旅途中便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拓宽了非遗文化传播的范围,促进了非遗文化在公共空间的普及教育,也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发展。
高铁车厢内的秦淮灯彩展演,既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旅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非遗传承人贺双生先生的现场互动,让旅客们在欣赏到精美的灯彩作品同时,还能亲身参与到制作过程中。这一刻,时间与空间在此交汇,手与心完美融合,留下了旅途中别样的记忆。这种“流动的非遗”展陈方式,亦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同时,此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高铁服务理念的全新变化。中国铁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速度和里程的增加,更应体现在服务理念的创新和服务细节的打磨上。当下,汉服热、博物馆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紫金号”非遗列车的驶出,顺势捕捉到了“国潮热”,用心关注到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创新服务方式,从表面看是让高铁服务“潮”起来,背后更是折射对于服务二字新的理解——让服务更实、更深。
人在旅途,最难熬的是时间。人们已习惯于通过刷抖音、看短剧打发时间,如今又开始有了感慨“路程太短”“时间太快”心理的微变化,这或许是高铁重新定义旅客“闲暇时间”的新起点、新契机:充分利用时间,“高质量”供给公共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旅客体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可以说,秦淮灯彩上高铁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实践。它不仅为非遗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高铁服务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生生不息和繁荣昌盛,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