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一位普通设计师眼中的汉服二十年

十里秦淮,月满人间,灯火如昼。上元节秦淮灯会,上演一场人间的极致浪漫。一群群身着汉服的少年男女雀跃而过,盈动着春意到来的气息。望着街上随处可见的汉服穿搭,南京汉服设计师张则宁眼眶有些湿润。在她看来,人们穿着汉服上街,如今已变成稀松平常的事,而仅仅是走出家门这一小步,却用了快二十年。

《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当凝固在历史中的汉服重新在日常生活中绽放光彩,是回溯?复兴?还是创新?蕴藏千年历史文化花种的汉服,挺过了寒冬冰雪,花苞绽放的刹那,挣脱了小众文化的标签,拥抱更多闻香而来的受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试图从一位汉服爱好者、汉服设计师的视角,看汉服二十年的文化变迁。

汉服“血脉基因”燃起,非一朝一夕之功

时间回溯到20年前。2003年,对于汉服复兴来说,是饱受痛苦,艰难求变的一年。

这一年,韩剧《大长今》爆火。韩服穿搭成了许多年轻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同年11月的一天,河南郑州的电力员工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讨论,他也被称为“当代汉服复兴第一人”。 

可身边褒贬不一的讨论让当时正在上海读大学的张则宁困惑不已:明明是中国传统服饰,为何争议颇多?甚至由于“韩流”的冲击,让不少人认为汉服是韩服。深藏血脉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从何处找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来自《诗经•秦风•无衣》的话,被汉服爱好者们衍生出群体自称——“同袍”。当时的张则宁因为喜欢汉服,参加了汉服社团,在和“同袍”们的讨论中,他们受到王乐天的启发,决定从制作汉服、穿着汉服入手,让更多人了解汉服文化。

苦于当时市面上很少有汉服商家,爱好者们就只好自己在家手缝汉服。初期,专职设计汉服的人寥寥无几。她利用论坛、贴吧在网上认识了一群“同袍”,大家互相传授汉服的设计制作方法,互相鼓励。在当时制作汉服的这些人中,有教师、有学生、有工人……没有学历、工作领域等桎梏。“信而好古“逸秋”……时隔多年,张则宁仍能清晰地记得当初这些最初做汉服的“同袍”的名字。

回忆起第一次穿着汉服参加活动的场景,张则宁记忆犹新。那是2005年的5月,上海的汉服“同袍”们组织了一次聚会。为了参加聚会,她在旧报纸上画出了汉服的大样,还自己花几十块买了布料,送到一家在菜市场里的裁缝铺子,请师傅照着纸样做一套汉服。

“你怎么会想要做这么一件衣服?”师傅很惊讶。但实际裁剪制作起来,师傅却并不感到为难,“我们老家农村那边做的衣服带盘扣、斜襟的很多,样式上有相通的地方。”加上手工费,这件汉服不到百元。

2007年,即将毕业的她望着“一团雾气”的汉服设计之路,忍痛选择放弃将其作为主业的想法,转身投入实验室,继续自己的专业,与水泥材料分析工作为伴。然而,汉服依然没有走出她的生活,翻阅汉服书籍、闲暇时刻设计汉服,总是闲不下来。后来,她的丈夫问她:“你既然喜欢,何不把这个变成事业?”

2013年,张则宁辞去了工作,开起了汉服工作室。但热爱汉服与真正把它变成一种事业,是两码事。她坦言,虽然自己掌握一些制版知识,但对于印花、配饰制作等方面却还一窍不通。这条路,能坚持多久?她心里没底。

在“硬核”传统文化中,寻找“失落的文明”

文化自信,从不是一句空话。逐渐火热的汉服潮背后,是历经千锤百炼、浴火重生的坚硬文化内核。

“我选择了一条人最少的路。”在张则宁看来,设计汉服的人很多,但一针一线还原传统汉服的人凤毛麟角。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法海寺、永乐宫……这些古迹中的壁画,就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源泉。

身披尘沙的敦煌莫高窟中,千年壁画仍绽芳华。站在这些凝结着千年智慧的壁画前,张则宁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震撼之余,她的内心被更浓烈的一种情感代替:太可惜了!在国内现存的许多壁画中,并非都像敦煌莫高窟这般“好命”。相较于熙熙攘攘的敦煌莫高窟,不少藏有精美壁画的古建筑门可罗雀,“永乐宫、法海寺这些地方的壁画,无论是审美高度还是绘画功底,都不输于敦煌莫高窟。”

“站在永乐宫四米多高的壁画前,我感受到穿越千年的历史传递来的讯息。”说到这儿,张则宁的眼睛亮了起来。她说,这些仿佛凝结着生命的壁画是她复原汉服的动力,永乐宫壁画也是她复原的第一件作品,“如果只这些壁画不能被更多人看到,就不能打动更多人”。

复原壁画上的汉服,并非临摹一幅画一样简单。她解释,首先,绝大多数壁画只能看到人物的正面或侧面,因此服饰背面样式结构需要进行推断。其次,壁画由于经过多年氧化,部分颜色已经脱色,纹样已经缺失,给复原壁画服饰造成了较大困难,“有一次做一套渐变色的衣服,仅是选颜色就打了八次样”。

对传统服饰原型的极致考究,是汉服文化得以“重生”的密钥。《楚辞飞鸟绘》《中国织绣收藏鉴赏全集》《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佛教的纹样》《瓷里看中国》……在她身边的书架上,从绘画到织绣技法再到历史典籍,被她一遍遍翻阅,视若珍宝。

泡在南京博物院学习,重走林徽因在山西等地的古建筑寻访之路,看壁画、看古建,并非美术专业出身的她,许多知识必须从零学起。张则宁为了自学色彩、素描,每天泡在画室中一练就是三个小时。为了节约成本,她还自学传统妆造复原、拍摄布置。

一幅命途多舛的壁画,在1936年被日本商人从山西晋南(现山西临汾)盗运出国,流落到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与祖国母亲相隔万里。2023年,一位关注张则宁已久的加拿大留学生把这幅名为《平阳府朝元图》的壁画拍照片发给了她,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决定复原这幅壁画上的汉服,经过反复寻找更高清的壁画细节图片,设计、画图、打样、缝制……最终,流失的国宝中的人物,以“汉服复刻”之身重回故土。

十多年来,她跑了十多个城市,复原了50多套不同朝代的汉服。而复原一套壁画上的服饰,就得花一两个月。她以敦煌莫高窟凉国夫人像复原出《仙蕙》,唐懿德太子墓女官线刻画复原出《重润》……经她复原出的壁画服饰,获得了新生。

留住历史绽放的一瞬,“破圈”而出的汉服文化风向何方

不过,张则宁的坚持,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很多消费者也并不“买账”。“真的很喜欢衣服样式,可是颜色太艳丽了,不加上浓厚的妆造无法穿出街,不够日常。”类似的评价她收到过不少。

“曹县汉服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不能完全复刻。”张则宁也坦诚,自己的顾客多半会因为在参加汉服比赛、走秀的场景下购买。这就意味着,销量有限。但这似乎并不足以构成促使她转变设计思路的因素。去年,她专门去往曹县考察,看到了汉服产业化的蓬勃场景。但曹县大规模批量化汉服生产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工作室,“每个汉服设计者的定位不同,比如曹县一些汉服的成本能控制在百元以内,而我们做的一些复杂的汉服,一件裙子就得用近六米的布料,成本就得近千元。”

曾经还有同行“嘲笑”她,“懂汉服,但是不懂生意”。张则宁表示万分羞愧。她也曾试图推广过一款低价汉服,只有100多元,卖出了几千件。“但是太累了,订单量涌来,做工无法完全跟上的话会‘自砸招牌’。”

在很多不了解汉服的消费者印象中,一提到汉服就不可避免想到马面裙。2022年7月某国际品牌“抄袭马面裙”风波之后,了解马面裙、选择马面裙的人多了起来,马面裙迎来了爆发的契机。

“我现在都还记得,2005年左右,我穿着汉服上街被人‘指指点点’的那种心情。”而现在,当她看到街上的男孩女孩们自信地穿着,看到小朋友们的“新年服装”变成了汉服,看到大众拥抱汉服,以最大的善意面对传统文化,她笑得眯起了眼连说了几个“多棒啊!”“太好了!”“太难得了!”

然而,在汉服热潮兴起的同时,“汉服警察”的出现给汉服热泼了一盆冷水。“汉服警察”们将无意穿山寨服的人称为“穿山甲”,加以冷嘲热讽,无疑筑起了隔断外行人接触汉服的高墙。对此,张则宁认为,对于公众来说,不用过于苛责“山寨”服饰,而作为汉服工作者来说,则要严格要求自己,维护汉服传统标准形制。

逐渐地,张则宁和她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而这些,也映射了汉服文化兴起的势头。南京博物院“博物馆奇妙夜”、大运河博物馆汉服表演、西安大唐芙蓉园、山西博物院、华裳九州展示活动……她带着自己设计的汉服走到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前。她记得,在大唐芙蓉园外景走秀时,突如其来的暴雨把灯都浇灭了一半,但是前排还是挤满了观众。瞬间,她热泪盈眶。

汉服热升温,坚守汉服复原这块田的张则宁却觉得有些孤独。她希望,同行者能多一些,挖掘更多传统服饰文化的宝藏。“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太丰富了,汉服有足够的文化承载力和挖掘的潜力。”张则宁回忆,去年冬天,她走进了我国越窑青瓷发祥地——上林湖,看到湖岸坡上随处可见的破罐残瓷和湖面映照一体,岁月让远处的千峰翠色成了瓷的釉色。于是去年她又开始学习陶瓷课程,今年打算再将陶瓷的元素放在汉服中。

“服饰传递的是文化内核,也许客人此前并不知晓,但通过我的衣服了解了永乐宫、法海寺,何乐而不为?”她到现在都记得,当一位顾客买了永乐宫复原款,在永乐宫特展前拍照打卡发给她的时候,在照片里她看到了文化的活态传承,更看到两个女孩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

“保护传统服饰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穿出去。”一位汉服爱好者这样说。渐起的汉服风,是越来越多的人穿出来的。汉服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圈地自萌”,而是破除年龄、职业人群分类的热浪,蕴藏着的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自信。汉服中的宽大袖口,寓意着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象征着人道正直……这些汉服背后的传统精神,也随之传播复兴。

“紧迫感”也一直都在。不少壁画在岁月氧化中正一点一点失去色彩,一些古寺也很可能因为暴雨冲塌而消失。张则宁等汉服复原工作者们所做的工作都不仅是设计衣服这样简单,也可以视为抢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停氧化消失的古壁画,和汉服工作者们停不下的复原脚步,正交错前行,涌动着传统文化不灭的春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蒋明睿

图源受访者

责编:叶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