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态中的新问题和新常态,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经研究观察和实践探索,“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在积极应对“慢就业”现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是指深入挖掘就业育人相关要素,诸如资金、技术、市场等,通过相关就业资源推动就业育人工作,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破解就业难题。在“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高校要深入挖掘提升就业育人成效的赋能资源,于潜移默化中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与时俱进设定就业预期,将“慢就业”转化为“快就业”。
深入解读就业形势,政策赋能就业育人
作为需要就业的群体,高校毕业生首先需要对就业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知。而对于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就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第一步。因此,构建“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抓住政策赋能主线是重中之重。要大力宣传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当前的就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进而有效转变其就业观念,实现“慢就业”向“快就业”的转变。高校要从政策宣讲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宣讲方式。此外,高校还要借助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面向毕业生群体详细分析社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帮助毕业生主动向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努力,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改变“慢就业”的心态。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渠道赋能就业育人
构建“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要秉持精准发力原则,为毕业生的稳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中,高校要做好渠道赋能就业育人工作,高质量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更多就业信息,进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具体来说,可依托国家24356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平台、“云就业”服务平台等,以高校自身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为主要载体和工作平台,依托辅导员群体,大力拓展网络就业空间,积极通过线上方式创建就业推荐群,及时在就业推荐群中推送相关就业岗位。在线上拓展就业渠道的过程中,高校还要充分重视校友的积极作用,发挥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对口就业岗位。此外,高校还能够通过线下方式搭建就业小喇叭,召开专场就业招聘会,组织高校毕业生积极投递简历,在双向互选的过程中实现就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企业进校直接招聘人才,为个别就业难的专业提供“绿色通道”。积极构建就业信息互通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就业,立足平台广泛宣传相关就业信息,能够有效提升就业工作的知晓度和覆盖面,也充分展现了渠道赋能就业育人工作的优势。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赋能就业育人
在“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构建过程中,高校要关注校企合作赋能就业育人工作的价值。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对接的黏合剂。校企深度合作,不仅能开拓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更能够丰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内涵。因此,高校首先要注重与企业之间的教育合作,致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具有参考性、现实性的建议,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工作前景,明确就业目标;其次要强化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以便于更加精准且前瞻性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进一步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关注就业技能提升,培训赋能就业育人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实现积极就业的前提是掌握扎实的就业技能,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从而突破“慢就业”现象中就业能力的限制。“赋能式”就业育人模式的构建,要求高校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的提升,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尽快就业。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以培训教育为抓手,关注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发展,开展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真正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短板,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关注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应聘情况,帮助毕业生解决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优化毕业生的求职简历,组织现场求职应聘模拟,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帮助毕业生更好应对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求职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一系列就业创业大赛,以赛育人,促使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高校还需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帮助毕业生学会心理调适。
就业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之举,是维护就业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育人工作是高校把好教育“出口关”的关键一步。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的相关精神,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赋能式”就业育人工作模式,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好迈出校门的第一步。
王天昱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