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基层善治,筑牢人民幸福平安之基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基层治理,时时放心不下,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始终紧紧围绕着“人民”二字!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砥砺奋进落地生根。我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努力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能动、活跃的主体,展现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蓬勃生命力。

人民至上,形成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1月2日,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菱溪社区11栋楼道厅里,围绕“充电桩建在哪”“绿化怎么移栽”“后期如何使用维护”等身边事,社区“两委”、小区物管会、物业公司、楼道长、居民代表、施工方代表现场制订并通过改造方案;2月3日,常州市凤凰新城实验小学学生走进菱溪社区,就小区管理话题热烈讨论。
众人事,众人议。“居民建议已采纳实施,孩子们的建议也在研究推进。”菱溪社区党委书记汤亚平说,基层治理越来越需要激发居民能动性,社区将居民力量聚起来,让他们参与身边治理,使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越是现代化的治理,就越要走群众路线。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最难解决的事一件件办好;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坚守“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为民情怀,与居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渐次展开。
前不久,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4户果农与收购公司就采摘时间发生争议。作为果农的家庭律师,江苏衡立律师事务所律师左国平从双方责任、解决方式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促使双方握手言和。“30名律师与白塔村943户家庭结对,目的是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宜兴市司法局局长吴跃旺说。
我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将基层治理难题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法律明白人”倪伯苍白天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矛盾,晚上记录走访情况,写下49本“民情日记”。乡野田间,21万余名像倪伯苍一样的“法律明白人”播撒下一粒粒“法治种子”,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既锻长板,也补短板。我省现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9个、省级9255个。把良法善治作为群众幸福底色,我省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动态管理复核,出台建设标准和动态管理办法,启动法治薄弱村、社区排查整治,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水平。
法治如航,道德为舵。我省把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定期举办“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荣誉评选,推进道德讲堂落地生根,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教化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家风、行风、民风,让良好的文明风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只进一扇门”,“家门口”治理更智慧
4家单位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4个派出所荣膺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一年来,江苏干部群众孜孜不倦创新矛盾化解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时代宣言。
“经济越发展,社会矛盾越突出,案件就越多”,为打破这个魔咒,一项省级层面的探索与实践展现强劲生命力。聚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江苏去年接续在苏南、苏中、苏北片区召开3场现场会,开展县级全覆盖的专项督导。截至去年底,我省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社会治理平台全面建成,县(市、区)层面共建成72家“一站式”平台,努力实现让群众反映诉求和化解矛盾“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助推社会矛盾要素治理向纵深推进。
依托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我省深入实施“精网微格”提升工程。截至去年底,全省设立网格10.5万个、微网格41.7万个,配备专职网格员8.8万名,兼职网格员41.5万名,全省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
网格员采集信息并上传、大数据平台接收分析再分发、负责部门“领任务”限时解决……在数字赋能下,江苏不断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流通,促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全链条推进、全系统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我省常态化开展日常分析研判、月度综合研判、突出问题专项研判,紧盯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建议,不断完善“一件事到一类事”的解决机制,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信访工作深度融入社会工作和基层治理格局中。去年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作风、严格落实接访下访制度,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接访下访1.5万余人次,有效化解信访问题5000余件。
筑牢安全防线,守护万家灯火
喧闹的街巷里,警车穿行,随处可见“公安蓝”守护人民安全。
龙年春节假期,全省公安机关从严从细从实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日均投入5.6万名警力、出动6820辆警车开展社会面巡逻防控,有力保障全省高速公路和城乡道路安全畅通,各大旅游景区、繁华商贸区秩序井然,716项大型活动安全顺利举行。
平安是民之所盼、发展之基。全省公安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攻坚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全面净化社会面环境,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就在身边。
力求“当下治”,我省公安机关持续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一方面,持续开展大案要案攻坚,去年现行命案连续6年保持全破,新攻克命案积案43起,其中案发30年以上的7起。8类案件破案率达99.2%,为历史最高。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破案数同比上升21.6%。另一方面,坚持快侦快破民生小案,全链条打击“食药环”领域违法犯罪,全年破案数、抓获数同比分别上升22.7%、20.1%;街面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案件3日内破案率达100%,打架警情下降5.8%;盗窃案件破案率提升17.3%。
谋求“长久立”,我省公安机关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全力压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公安机关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主责、行业监管、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反诈新格局,全年电诈立案数、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8.4%、27.2%,破案、抓获数同比分别上升20.9%、10.9%,日均损失比年初下降64.5%,预后被骗率降至0.04%,全国最低,避免全省61.7万群众遭受损失。
为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我省还组建125支公安“护苗”行动队,建立1668个派出所关爱工作站,全省70个接警区110报警服务台全部设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席”,设立公安护学岗1.2万余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陈珺璐 胡兰兰
“骑手之家”把法律服务送上门
前不久,无锡快递员孙欢雨天送餐时连人带车滑倒受了伤,保险理赔一直没办。“你当时有没有拍照片?可以在投保平台上传现场照片、病历、发票,申请理赔。”近日,无锡市外卖配送党群服务中心梁蜂驿站法律援助联络点内,工作人员孙慧怡耐心地指导孙欢办理理赔。
对很多外卖员来说,梁蜂驿站就是“骑手之家”。无锡市梁溪区司法局局长鲁杰说,法律援助站点是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的“胶囊窗口”,第一时间响应群众最基本法律服务需求。
农民工张晓(化名)曾在宜兴市某快递公司从事货车驾驶员、快递员工作。他因事故被定为九级工伤,公司迟迟不支付一次性伤残纠纷补助金。之后,张晓来到宜兴市骑手之家小蜜蜂驿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咨询,法援中心为他指派承办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律师为张晓提交劳动仲裁申请,并参与庭前调解,快递公司全额支付补助金2.5万元。
需求在哪,站点就建在哪。无锡市新吴区硕放街道有一批快递物流集散中心,为此建设无锡市快递物流业党群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江阴市夏港街道三元村在汽车城设立“货车司机之家”法律援助联络点;一些新成立的社区人口结构复杂,纠纷多发,也相继设立联络点。
无锡市司法局局长谢海华说,无锡今年将新增法律援助联络点50个,规范化改造750个,进一步把法律援助“送上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有事找“娘舅”架起“连心桥”
“我们这习惯把舅舅叫作‘娘舅’,家里有结婚、分家、纠纷等事都会把娘舅请来。”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矛调中心“七娘舅”调解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娘舅”之一的调解员姚银根。
基层矛盾纠纷大多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姚银根做调解员这几年,啃下不少“硬骨头”。“咱们镇上都对我面熟,居民们都信我。”姚银根说,调解员要知乡情,用本地话解“本地怨”,“有事找‘娘舅’”是大家的共识。
前两天,姚银根对去年10月的一起调解做了回访。因停车位管理混乱,七都镇居民张凯与物业公司矛盾加剧。后来,张凯单方面停缴物业费。去年10月,双方来到“七娘舅”调解工作室,吵着“要个说法”。姚银根一趟趟前往涉事小区实地勘察、走访,召集当事双方以及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开座谈会。最终,物业公司同意对小区停车位进行全面整改并加强管理,张凯补缴物业费。如今,小区车位管理井井有条。
翻开姚银根的工作簿,谁和谁发生纠纷、为什么发生、怎么解决的、现在怎样了……每一起矛盾的原委,他都详细地记下来。
在江苏,像姚银根这样的人民调解员共有10万人,他们在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平台的支持下,将矛盾纠纷化解“防线”越筑越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珺璐
警力下沉“置顶”源头防范
每天,走访商家、讲授安全知识与技能,对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夫子庙派出所的民警们来说习以为常。
“夫子庙核心景区里,木制建筑多、人员密集,我们重点讲解消防知识,并组织商家进行消防演练。”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夫子庙派出所所长朱明浩告诉记者,派出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源头防范管理,开启“主防”模式,坚决防止小案件演变为大事件、小问题引发大风险。
这样的转变正发生在全省1800多个公安派出所里。这些“平安江苏”系统的神经末梢,不断做实预防警务、做精主动警务,推动警力下沉。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目前我省各县区派出所警力占县区分局总警力的44.9%,社区民警占派出所总警力的41.1%,社区民警与社区辅警比为1∶2.5,城市社区、农村中心村警务室均实现“一村(格)一警”全覆盖。同时,各地积极会同综治部门和街道等,建成1.1万个“平安前哨”工作站,促使职能部门高效联动、公安警种深度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效能大大提升。
矛盾纠纷类或求助类警情由警务室第一时间处置,案件类警情交由专业化的案件办理队跟进侦办,综合指挥室精准调度、高效指挥,“两队一室”改革以来,我省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处警平均到场时间明显缩短,服务效果也更好。”常熟市公安局服装城派出所所长陆李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