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文化铸魂,自觉扛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明如潮,弦歌浩荡。去年以来,江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光荣任务,自觉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展现新作为、创造新气象。去年以来,江苏制定实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振等“八大行动”,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

涵养精气神,文化自信夯基铸魂
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主旋律更加高昂。
全方位宣传、分众化宣讲、系统性阐释……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组织主流媒体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围绕“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等深化研究阐释,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上来。
去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深刻回答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久后,由江苏推出的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开始在全国省级卫视和重点视听平台轮播,通过情景演绎、歌舞表演、外景寻访、沉浸体验等创新表达,既聚焦理论深入阐释“中国智慧”,又突出实践生动呈现“中国行”,被誉为“对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
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江苏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培育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卢建林等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推出南医大二附院“心佑工程”团队等省级重大先进典型。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典型群体,营造出向上向善浓厚氛围。
学习光辉榜样,汲取奋进力量。去年10月,“继承守岛志 续写新篇章”——传承弘扬王继才同志爱国奉献精神主题演出在南京举行,以“风颂赤子心”“擎旗续忠诚”“灯塔照航程”三大篇章,激励人们继续传承弘扬王继才同志爱国奉献精神。
文明力量,构筑共同精神家园。江苏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等有着广泛影响。近年来,13个设区市、16个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
文明夜话、缤纷夜市、文艺夜读、健康夜动……形式有不同、人气共高涨。江苏“量体裁衣”设计推出文明实践主题项目和创新场景,去年以来,“点亮星夜”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在打通基层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方面实现突破。
去年夏天,第十三届江苏书展热力值再创新高,江苏人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营造,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江苏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涵养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环境,持续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润物无声,日用不觉。“书香江苏”“诚信江苏”“文明江苏”……让“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现更加清晰的模样。
承古拓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殷嘱托。
吴风汉韵、南秀北雄。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江苏如何把藏在历史文脉中的“珍珠”挑出来,使其焕发时代光彩?
长江、大运河都是标志性的中华文化符号。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系列规划,加快推进长江、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长江文化节……一项项扎实举措、一场场品牌活动,聚焦挖掘蕴含在长江、大运河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汇聚成江苏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江河“协奏曲”。
在虚拟空间畅览运河沿线风光,欣赏各地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去年金秋,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举行,累计近12万人次走进运博会六大主题展,线上受众突破4亿人次。
文脉绵延、底蕴深厚。一年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工作稳步推进,以丰硕的考古发现、深入的研究成果,揭开江苏文明源头的神秘面纱。
常州寺墩遗址、南京西街遗址、溧阳古县遗址……2月26日,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行,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生动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绵延传承。
穿越时空隧道,与文物近距离对话。逛博物馆、看文物展,是江苏人文化生活中的新选择、新潮流。2024年春节期间,江苏省内博物馆接待量总计超过300万人次,“文博热”点燃了人们的文化热情,游客们在历史遗存与现实繁华交相辉映中感悟文化魅力。
“根之茂者其实遂”,中华优秀典籍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民族文明基因。当前,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正在火热推进,《江苏文库》数字化工程也在同步推进,让古籍走出“深闺”、实现数字共享,推动千年文脉汇入时代浪潮。
源泉涌流,激荡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春日伊始,江苏省演艺集团便好戏不断,热闹非凡。2月24日元宵节,“致敬模范树新风、踔厉奋发开新局”——江苏省演艺集团专场演出在句容大剧院精彩上演。当晚,兰苑剧场开箱演出,拉开了本年度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的序幕。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好戏,给观众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
江苏深化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形成“群峰耸立、百花竞秀”的生动局面。
开票即售罄,巡演受热捧。去年,江苏民族舞剧《红楼梦》摘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此外,电影《守岛人》《邓小平小道》获华表奖,《封神第一部》《觅渡》获金鸡奖,共同展现了江苏文化的不俗实力。其中,《封神第一部》登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将“中国故事”传递到国际舞台,成为江苏影视剧“出海”的一个精彩范例。
拓展“江苏流量”的进场通道,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全面提升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
文化“出海”,国潮扬帆。去年以来,伴随着中国昆曲江苏周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行,昆曲、民乐等通过创意破圈“出海”,让文化之光照亮古今文明互鉴之桥。
向基层人民扎根,文化才能向上攀登。我省大力实施文艺服务基层“五大行动”、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以优秀文化涵养人们的精神气质。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基本形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第六届紫金合唱节、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一年以来,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在江苏各地蓬勃开展,让文化的触角深入到更广阔的空间。
南京夫子庙、苏州平江路、镇江西津渡……处处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个春节假期,江苏文旅市场“热辣滚烫”。银联商务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7天,江苏文旅消费额达153.75亿元,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1.5%,位居全国第一。
创造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江苏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走上了一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平江路,越来越青春
一条平江路,半部苏州史。
船行平江河,两岸粉墙黛瓦、老宅林立,吴侬软语声声入耳;深入老街巷,遍布创意咖啡、潮玩文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面古朴隽永,一面青春飞扬,是一扇透视传统与现代共生、人文与经济共荣的魅力之窗。
“‘果冻河’太美啦!”3月1日,平江路游人如织。家住平江路附近的居民钟钰贞感慨道:“河水越来越清澈,游客越来越多,平江路都成‘顶流’了,我住在这里也感到自豪!”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既有“全域旅游”,又有“苏式居住”,打造的是一个主客共享的人文空间。86岁的“老苏州”李永明对平江路有着深厚感情,花了3年编撰出版书籍《古城缩影·千年平江》。在他看来,平江路真正的文化内涵多藏于各条支巷中,尤其是西边的“平江九巷”。
为优化提升街巷空间,让老街焕发新的生命力,苏州研究制定“平江九巷”保护更新方案,启动实施古建老宅保护、历史小片区保护等五大工程。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秉承“最小干预原则”,实践“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呵护好古城街区内的“老物件”。
大儒巷是“平江九巷”之一,保存着众多老宅与古迹。门牌38号的古昭庆寺经修缮利用后,变身为文旅新地标。走进大儒巷38号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馆,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乔兰蓉正在向游客展示年画拓印。“‘一团和气’馆集作品展示、技艺体验、文创售卖等功能于一体,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乔兰蓉说。
行走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总能发现许多新变化:清代探花郎潘祖荫的故居“探花府”,活化利用为“花间堂”精品酒店,巧妙地将古韵与时尚完美融合;百年建筑丁宅被打造成苏州餐饮文旅目的地“平江颂”,成为一座可游、可赏、可食的苏式生活美学馆;苏州博物馆官方文创店入驻平江路28号,深挖苏博馆藏与平江路故事,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今年春节假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日均客流量高达12.7万人次,最高峰值接近16万人次。眼看街区的人气越来越旺,更多社会力量、更多年轻人跃跃欲试,投身到“古城保护更新伙伴”的行列中来,共同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姑苏繁华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珺
一张文化“热力图”背后的创新
一部“爆款”舞剧诞生,一个古老剧种成功“出海”,成百上千座小剧场浸入城市肌理……过去一年里,这些点、线、面紧密交织,描绘出精彩纷呈的文化“出圈”之路。
“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2023年,江苏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精致的审美表达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发挥“现象级”作品的长尾效应:成功摘得“荷花奖”,引爆一系列文化现象;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开票即售罄;引领年轻观众掀起“重读经典”的风气……舞剧《红楼梦》植根江苏这方文化沃土,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用现代舞蹈语汇把传统经典名著“舞”出新魅力,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昆曲走出国门,与“世界的脉搏”共振。去年9月,“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在法国巴黎成功举行。经典剧目《牡丹亭》演出火爆,折子戏等在博物馆与高校进行活态展示,开展专题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交流,四大板块的丰富内容,在巴黎掀起了一场“昆曲热”。作为其中重磅内容,当地时间9月14日—15日,江苏省昆剧院经典剧目南昆版《牡丹亭》在巴黎蕾博拉戏剧院连续商演两天,盛况空前:英国、法国、荷兰等地观众前往巴黎追剧;千人剧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14日晚谢幕7次,15日晚谢幕8次。昆曲《牡丹亭》带来的不仅仅是视听上的冲击,更有与中外观众心灵、思想上的碰撞和交融。
小剧场规模化生长,扮靓城市风采。风格、功能迥异的小剧场在江苏各地快速生长,既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又联结着艺术与人民。20世纪80年代末影响颇深的中国小剧场运动肇始于南京市话剧团发起的“小剧场探索运动”,去年4月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再次与南京相约,一个月内40多部小剧场戏剧汇聚金陵,掀起热潮,充分展现了江苏着力构筑文艺高地、攀登文艺高峰的坚定追求。
舞剧《红楼梦》的火爆与“出圈”,正是江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昆曲的成功“出海”,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优秀典范;小剧场对城市的文化赋能,更是把人民作为文化主体、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动范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