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艺术生”蝶变“草莓姑娘”

一架架草莓叶厚茎肥,一颗颗色泽鲜亮的果实垂坠在叶蔓上,“红颜”“宁玉”“京桃香”每个品种都是果实饱满、果肉甘香……从盐城市区驱车,往西南10公里,10多分钟就到了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春风和煦,眼下正是草莓采摘、销售的旺季。3月2日,正逢周末,村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自驾游、亲子游、乡村观光组团游的游客。一大早,“新农人”刘程媛就来到大棚里,一边侍弄草莓,一边为今天的游客接待、讲解、售卖草莓做准备。在大棚中央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草莓的生长情况,土温、土湿、pH值等数据。

刘程媛

“咦,这里的草莓怎么长在‘天上’啊?”

“小朋友,这是我们最新种植的无土栽培‘空中草莓’,很好吃的哦,你尝尝看。”

“草莓姑娘”刘程媛是一位90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她,2019年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潘黄街道新民村,正式加入大棚草莓栽种行业。“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祖辈父辈都是农民,以前他们对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在城里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在我眼里,‘新农人’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回乡创业初期,不巧碰上疫情,找销路成了全村种植户彼时最大的难题。眼看着园里的草莓一点点烂掉,刘程媛想:“能不能靠自己的播音专业能力帮助村民推销草莓?”她先是利用朋友圈推广,又陆续扩展到快手、抖音等社交直播平台,并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很快打开了局面。“当时是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提醒我说,可以试试电商带货,帮助大家卖草莓,想想确实也算是专业对口了。”

检查、采摘、称重……临近中午,刘程媛还在草莓园里忙碌着。“在村里年轻人中,我还是第一个种草莓的。那会儿,很多人都劝我一门心思在网上卖卖草莓就行了,担心我吃不了那份苦。”刘程媛说,事实上,选择自己种草莓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当时有一些客户收到草莓后反馈有烂果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补发,但是又不好开口跟种植户说,只能自掏腰包承担这个成本。”

2020年下半年,刘程媛承包了一个大棚开始尝试种植草莓,因为技术、经验底子差,效果并不理想。那段时间,她一边辛苦劳作,一边刻苦钻研农学知识,向专家学习组培、分盆、洒水等工序的操作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刘程媛还受到“偷菜”游戏的启发,想出了“认养”模式,随后就在外卖平台上注册了“一米体验式草莓园”,引来不少年轻人打卡。“直白一点说,这就相当于进行提前售卖,‘认养’一米大概200元,能结出6斤左右的草莓,这比成熟期现场购买要划算很多。尤其在过年前后,草莓价格都接近70元了。”

傍晚时分,新民村一个个草莓大棚内,依旧清香弥漫,层层叠叠的栽培架上,草莓长势正旺。“这一年来收获满满,一想到2025年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将在我们这里举办,心里就充满期待、斗志满满!”刘程媛说。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