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小松涛巷“抽丝剥茧”唤醒老城肌理

1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市秦淮区小松涛巷地块,项目指挥部人并不多。“拆除地块的居民已经搬空,现在我们主要做一些扫尾工作,比如帮助居民办理继承公证等。”小松涛项目居民二组组长杨忠芙仍很忙碌,手头的电话不断。有一户33平方米的房子,8个产权共有人都在成都,年前她特意出差到成都,与他们面对面沟通房屋补偿安置等细节。

南京是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小松涛巷地块危房消险与保护更新项目,是江苏省首批48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之一。地块位于秦淮老城区太平南路沿线,院落建筑、多层建筑、历史建筑和棚户区混合,总用地面积约1.01万平方米,共有居民200多户。这次更新的核心是拆除“城中村”50余户居民及10处工企单位房屋,新建两幢6-8层的商住楼。

“下一步,已拆除地块考古就要进场了。”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前期开发部项目经理马俊说,城市更新就是要商量着办,慢工出细活。一个比足球场面积大不了多少的地块,前期的居民工作就花了21个月,居民议事会前前后后开了28场。2022年底,绝大多数居民们认可了“留、改、拆、回”并举的方式:对地块进行微更新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棚户区房屋拆除重建,完善片区居住功能,住户自愿回迁。

最大的转变是理念的更新。这次不是拆迁征收,而是有机更新。从“数人头”到“数砖头”,工作人员讲得很直白,以前拆迁是按人口分房子或者拿钱走人,现在是按照建筑面积来改善。

“盼了多少年,终于要等来新房子了。”70岁的纽修海在小松涛巷20多平方米的一间半平房里住了60多年。这次城市更新给了他和邻居们开启新生活的选择权,拿补偿款、住进保障房,还是原地回迁?故土难离,他还是选择回到这里。

几十年的“城中村”,留下的不只是难拆的违建,还有更加复杂的产权关系。产权人最多的一间房,有83个产权人,抽丝剥茧厘清关系的过程犹如“破案”。最终,工作人员通过危房消险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产权不变、实际居住人不变。

设计师需要面临的考验,则是如何确保更新改造后“分得开、住得下”。50余户居民中,住房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下的占七成,一半住户在家中自行搭建了阁楼。一个“高效空间”方案破解了这一难题。20多套房设计成3.6米层高,既不突破规划限制,也能让居民有更多空间。

唤醒一处历史街巷的记忆,需要解开各种复杂症结关系。“小松涛巷地块的更新,将最大限度保留现有街巷肌理和建筑立面。”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说,这里是历次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硬骨头”,他们会力争完整保留下各个时期建筑的风貌,保留下一份独特的城市记忆。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