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其规划建设,客观上从物质遗产、精神文化、历史记忆等空间维度拓展了各级学校思政教育空间叙事,为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空间载体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
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就已经初见成效的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而言,它们在实现文教融合功能、发挥思政教育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成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创新活力,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
目前,国家文化公园研学热的背后,还存在着研学师资队伍缺乏、研学课程缺乏系统性、馆校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因此,作为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更应把文教融合功能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赋能学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加强组织协调,把项目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建立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文旅部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进行“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赋能学校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从项目选址到规划建设,要突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教融合”功能,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主体单位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构建包括研学服务企业、志愿者组织在内的服务大思政教育的协同化平台和机制,探索大数据、可视化以及人工智能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并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加强课程建设,把实践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沿江各地要根据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资源状况、各学校自身条件和不同年龄段,设计围绕长江文化的不同课程,实现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程一体化规划建设。在课程设计中,要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逻辑性的课程内容,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内容的分层分类和有效衔接。
加强人员培训,把社会师资与学校师资相结合。组织广大教师就近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指导和培养他们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加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文博场馆的讲解员和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在长江沿线加紧完善“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技能标准,规范“研学旅行指导师”资格认证,使他们也成为思政教育的“校外老师”;要充分发挥各类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平台,打破壁垒,构建起相互助力、彼此成就、逐级赋能的接力式思政教师队伍体系。
加强功能完善,把文旅功能和教育功能相结合。要强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解读和展示功能,并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或者其他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帮助其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价值。另外,对于重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点位,要加大必要的研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供体验式教育所需的场景打造、辅助教具供给等。
黄杰(作者为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