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选择适合“本土体质”的发展模式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从字面理解,就是发展新兴产业,要从已有的资源禀赋和基础出发,有选择地发展,不要轻易地无中生有。”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苏州市委会主委,苏州市副市长张桥说,总书记的讲话一方面鼓励大家创新,另一方面告诫大家不要好高骛远。他坦言,时常会出现“某一个新兴产业出现,全国各地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选择适合“本土体质”的发展模式。

在张桥看来,总书记讲话里的“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特别关键。“苏州以先进制造业起家,一直坚持以制造业立市、以制造业强市。去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为4.43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张桥说。

苏州纺织业有数千年历史。“纺织业是苏州引以为傲的产业,也是适合‘本土体质’的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产业抛弃掉,而是在坚持原有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升级。”张桥举例,位于苏州的盛虹控股集团打造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通过龙头企业联盟与高校院所合作,覆盖纺织全产业链,形成“一条龙”的科研攻关,在功能纤维新材料、油剂助剂等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效,是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的生动案例。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真正理解和实践“因地制宜”。全国政协委员、淮安市副市长邱华康谈起他对这一“热词”的理解:“每个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行业特质,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更应该稳扎稳打推进,笃实务实谋划。”

邱华康认为,结合本区域特点,选择适合“本土体质”的发展模式是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在各地争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际,‘因地制宜’四个字无疑极具指导意义,它应该是方法论,本质是要实事求是。”

结合自己分管的农业领域,邱华康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为主导,有革命性技术突破,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每个行业都有需要突破的瓶颈,即便是传统行业也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他举例道,农业发展中,种苗研发、智能农机等都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让“中国饭碗”装满更多“江苏粮”,近年来,淮安一直紧扣深入研发,以新技术成就农业新“丰”景。

“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市是种子、种苗生产供应大市,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土体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也要以丰收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兄弟享受到更多创新发展成果。”邱华康表示,今年淮安要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25万亩以上、产量继续保持在98亿斤以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加强与大院大所、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实施机械装备提升、种子攻关、平台打造协同行动,确保淮安优良种源覆盖率达99%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要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更多粮食,每一位农民都能有更好的收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记者 张宣 王梦然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