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非遗传承 > 正文
江西信丰:一段狮舞韵 一份客家情

“咚咚锵——”锣鼓钹镲声传来,声震古陂大地。香火烁烁,锣鼓喧天,双龙在前,蓆狮紧随……正月里,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古陂镇,传承了几百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陂蓆狮、犁狮再次舞动起来,村里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簇拥着狮队沿街驱灾祈福。

古陂犁狮祈福送祥。刘荣生

循着激越的鼓乐声,狮舞追着金光,在空中滚、转、腾、翻、旋、跃、颠、扑,变换舞姿,一会儿伏身跳跃,一会儿腾空翻转,一会儿遥望星月……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鲜明,舞蹈也极富特色,在别处可见不到……”来自外地的游客庄女士专程赶到这里,为的就是体验地道的“客家味儿”。

古陂蓆狮、犁狮是当地谢氏、黎氏创作的以狮子和牛为象形的香火狮,是全国罕见的与姓氏紧密关联的狮舞。蓆狮起源于明末清初,因这种狮的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也因古陂客家姓氏中的“谢”方言与“蓆”谐音,故名。犁狮则起源于清末,当地黎姓人创作了一种模仿牛犁田的狮舞,用以表现农耕场景。

“蓆狮、犁狮承载着信丰古陂谢氏、黎氏群众的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生活愿景、一种文化追求。”信丰县文化馆副馆长刘荣生说,蓆狮的出现源于家族祠堂落成时的庆祝活动。村民们制作、表演、观看狮舞,意在祈福送祥、驱邪辟灾,后来这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村民给蓆狮点香“热身”。刘阳春摄

“蓆狮、犁狮表演属于信丰的客家民系舞蹈,虽然动作原始粗犷,但它们是原生态的民族舞蹈,具有难以替代的艺术价值。”古陂狮舞传承人谢达章介绍,“乍一看,可能会觉得它们粗糙、简陋,用的材料是草席、竹片、木片、稻草等。但要把这些东西组合成狮舞道具,却并非易事,大有‘变废为宝’之妙。”

它们虽同称狮舞,表演形式与全国各地的狮子舞迥然不同:传统狮舞多是两人狮、单人狮,而蓆狮是由3人舞蹈,还有1位引领者与1位逗引者;犁狮则完全不是“狮”而是“牛”,有母牛小牛,还有扮作农夫的“扶犁人”。

古陂圩镇上的引蓆狮巡游。张元兵摄

蓆狮、犁狮具有浓郁的赣南客家乡土气息,刚柔并济,加上其独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深受客家人喜爱。它们融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土著文化于一体,象征劳动之美,祈愿瑞气临门。经数百年代代传承,蓆狮、犁狮已化为赣南客家人刻于骨、溶于血、藏于魂的乡愁。

手艺人在非遗馆内制作犁狮尾巴。刘荣东摄

近年来,信丰县进一步加强了对蓆狮、犁狮的保护,把蓆狮、犁狮的制作工艺、道具、曲牌、习俗等资料均纳入保护范畴,重点打造古陂蓆狮、犁狮专题展览馆,为宣传推广蓆狮、犁狮文化,信丰县还开展蓆狮、犁狮进校园活动,并出版蓆狮、犁狮保护成果《橙乡古韵》等书籍。

村民在扎制蓆狮。伍煜

一面鼓两面锣,一个小镲一个钹。承载着客家历史、文化、记忆的古陂狮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芒。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