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记忆。
“到博物馆去”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新风尚。“六朝古都”南京砖瓦上刻着历史街巷里流淌着时光,依托丰富的文物和藏品资源,南京大力发展文博事业,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新期待。

文博资源丰富
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不管是驻足于钟山脚下的南京博物院,还是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的南京市博物馆,亦或是清朝“江宁织造”的遗址所在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南京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博资源。目前,南京市共有备案博物馆77座,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

博物馆的“朋友圈”还在不断壮大。南京将继续积极有序推进博物馆新增备案登记工作,构建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序列。至2025年,南京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力争达到100座,市域内从14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发展到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力争达到20座,南京市博物馆的数量、规模、档次、门类实现国内全面领先,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
创新融合亮点频现
南京“文博游”强势出圈
博物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在博物馆里与历史相遇、与文化交融,博物馆日益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领域。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南京的文博游强势出圈。如今,南京的博物馆有多火?先来看一组数据:据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监测平台显示,元旦小长假期间,全市景区景点、文博场馆、乡村旅游等监测点接待游客量达486.1 万人次,其中前两天,文博场馆游客量达18.2万人次;春节长假八天,南京市纳入监测的重点景区景点、乡村旅游、文博场馆等累计接待游客1548万人次。

“总要来趟南京吧”,已是网络热门话题。春节假期,各个文博场馆里的“寻龙记”趣味十足,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去六朝博物馆找一找东晋时期的龙形陶座、南朝时期的青瓷双龙柄鸡首壶;去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看一看各种满满龙元素的非遗精品;去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照一照”24面不同朝代的龙纹镜;去南京云锦博物馆瞧一瞧云锦龙袍上的龙纹……

“春节选择到南京旅游,这趟来得值!”武汉游客吴晗逛了多家博物馆,他告诉记者,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南京特色文化,感觉很过瘾。
博物馆里逛灯会,别有一番天地。春节期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有光遇金陵 古城长干里”大型沉浸式夜游灯会,以千灯华彩点亮长干里,让市民游客在古韵今风交融的光影中,赏国风灯彩,品传统风雅。千灯纳福区流光溢彩,置身于内,仿若穿梭在古都金陵的千年长河中。
博物馆文创,也成为外地游客“把南京带回家”的重要城市伴手礼。
南京鼓励博物馆盘活用好馆藏文物资源,采取自营或合作方式,推进文创产品开发,确立形象品牌优势,促进馆藏文物资源传承传播与合理利用,并鼓励依托博物馆设立文创商店、文创集市,培育南京新的文化消费空间。

一枚书签可以让人体验六朝时期阅读的快乐;一根雪糕可以让参观者从味蕾开始留下对博物馆的深刻记忆;一间酒店可以让入住者体验“金榜题名”的喜悦……“博物馆+文创”有着无限可能,助力构建了南京文博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博物馆场景焕新
解锁更多“打开方式”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看“读不尽的红楼梦”,品味文学之都的魅力;在明孝陵博物馆穿汉服做花灯,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南京的金色名片;独特巧思的博物馆设计,打造了更多新场景。

每年暑期,市文旅局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和市关工委联合推出的“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为孩子们带来一个充实快乐的多彩假期。“十三五”期间,“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共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和宣传活动近500项,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近年来,南京还将悠久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结合,借助多样化数字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实现博物馆与市民、学生、观众零距离接触,奏响城市、博物馆与人的和谐乐章。戴上VR头盔,进入VR情境,在虚拟环境中走近文物,来一场酷炫的“元宇宙”之旅……博物馆与科技、教育、商业、传媒、设计等产业跨界融合,让各大博物馆在成为热门打卡地的同时,为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南京的博物馆,正在不断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创新活动形式,注重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创意相互融合。这,是博物馆和市民游客的"双向奔赴”。

南京将不断创新展览展示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让“博物馆热”不断升温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