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中地位和配置资源能力的重要体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既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其中第二个是“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为江苏奋进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一方面,江苏应当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抓手,在强链补链延链的道路上以“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善为敢为,探索强链补链延链的江苏模式,进而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巩固和提升现有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江苏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善、数据资源以及应用场景丰富的比较优势,围绕江苏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高起点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招商方案,以开放性思维、“保姆式”服务,解决项目落户、土地供给、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方面的问题,打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及中介服务等创新生态要素融合互动、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来筑牢江苏实体经济根基。努力推动实施外资强链补链延链专项行动,鼓励存量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引导外资总部、研发机构落户江苏,强化重大外资项目跟踪服务、落地服务机制以及跨部门政策沟通机制与申诉救济渠道,尽可能解决外资企业在生产、研发、销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动外资稳中提质。借鉴南京的相关经验,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外贸企业对接优质资源、精准开拓市场,为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注入新动能。同时,发挥好商会及相关中介机构作用,引导国内企业通过转口贸易、增设海外仓和保税加工基地等方式有效应对关税影响。
强链与补链相结合,增加产业链竞争的博弈筹码。以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为基本原则,围绕电子信息等既有产业链体系的若干关键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国内国外相对均衡的市场格局。基于江苏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等特征,积极发展匹配本地资产专用性的产业链,借助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契机,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确立全球产业控制力和技术主导权。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以提升基础产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和基础软件研发、先进基础工艺和尖端设计能力为目标,实施从关键核心技术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培育路径。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分析,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推动“智改数转”,深耕细分领域,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产业链节点竞争力。在招商引资、技术研发、绩效奖励等环节注重引导优势产业链的发展,更好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的配套作用,做好强链补链工作。全面开展产业链安全风险研判及预警分析,将进口依存度高、国外供应商垄断性强、供给国别相对单一的卡脖子环节确定为补链的重点,以精准补链来助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建设。对于短期难以突破的产业链断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和生产服务网络。
通过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实现延链。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创新发展新趋势,以高端化、智能化、协同化为方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制造业与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客户服务的高附加值环节拓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布局,深度嵌入全球产业网络,不断提升行业话语权。把握当前产业边界模糊化、技术领域融合化趋势,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赋能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数字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水平。同时,高效利用苏州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算中心的创新平台,对产业链重要环节进行超前布局,强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产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创新新工艺、构建新业态提供全周期的增值服务。
鼓励产业链开放合作,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发挥江苏现有产业、技术工人以及基础设施优势,结合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劳动力、土地、关税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强化江苏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产业链深度嵌套,努力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的地位。以落实RCEP协定为契机,努力推动江苏与日本和韩国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以及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合作,将江苏的产能优势和日韩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相结合,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端产业网络。不断深化与欧洲重点国家的“点对点”合作,成体系地引入欧洲国家的高端产业和优势技术,提升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关联度,构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

张斌 吴富强(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