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冀和要求,号召广大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大先生”成为新时代教师群体的职业标杆。
“大先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师范院校是培养“大先生”的主阵地,师范教育是“大先生”养成的关键环节。因此,师范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先生”为目标追求,着力锻造师范生的核心素养。
以“大先生”为目标,塑造师范生的精神素养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大先生”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抱负,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能够站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认识个体教书育人的使命;“大先生”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高度自觉,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人师”典范。师范教育首先应以“大先生”为目标,敦促学生正心明志、修身养德,不断提升精神素养。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心”教育,坚持“四为”方针,以“八个统一”为基本遵循,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资源,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激扬斗志、培根铸魂。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修身”教育,坚持师德至上,强化师德品行养成。通过课程育人、组织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外在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统一,涵养师德匠心、修身自律、坦荡心胸、志洁行芳、向善向美,形成崇高的道德品格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教师身份认同,坚定教师职业信念。通过“正心”教育和“修身”教育,让师政、师德、师风、师情真正“入脑、入心、入行”,为成为未来“大先生”明志养德,当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以“大先生”为目标,夯实师范生的学识素养
“学高为师”,“大先生”要培养造就堪担时代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必须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精深的学术造诣,正如“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无扎实学识,难当师之大任。师范教育要以“大先生”为目标,夯实师范生的学识素养。“大先生”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传播者,师范生应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奠定成长为“大先生”的庞大知识根系;“大先生”要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对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这关涉其能否成为本学科领域的行家里手,师范生应该在大学期间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不断更新和拓宽知识面,包括最新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成果;“大先生”要精于传道、授业、解惑,师范生应当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课程理论、评价方法等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师范教育要遵循“夯实基础理论、注重实践创新、提升综合素质”的原则,对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发挥通识基础课、学科方向课、教师教育课的作用,达到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掌握方法的教学效果,为师范生成为“大先生”积淀深厚的学识素养。
以“大先生”为目标,锤炼师范生的技能素养
“大先生”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素养、丰厚的学识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扎实的教育基本技能,即“五能三字一话”。“五能”即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话”即普通话。师范教育应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根据学科专业领域培养要求和课程特点,注重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见习实习,加大实践育人力度。一方面,秉持“保住传统,紧跟时代”的原则,重视传统的基本功训练,如通过小黑板上墙强化粉笔字训练,采取设置技能展示板以强化钢笔字和毛笔字训练,通过课前演讲、晨读、语音角等途径,强化学生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重视以赛代练,通过举办教师模拟课堂教学大赛、学生说课大赛、学生粉笔字大赛、课件大赛等,激发学生训练热情,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将现代智慧教育所需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技能培养和训练上,使学生具备“互联网+”时代从教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构筑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机制,在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除了高校导师外,还配备中小学导师,发挥其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学生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亲历讲台切实体验教师工作的魅力,通过毕业设计提升综合能力,获得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总之,“大先生”之大,大在精神格局、大在学识造诣、大在技能本领。师范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应该向着“大先生”的目标看齐,致力于锻造师范生的精神素养、学识素养和技能素养,将其培养成既精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又涵养德性的“人师”。
姚玉香 苏悦文(作者分别为常州工学院教授,吉林师范大学分院助教。本文系常州工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正心明志 积学炼能 多元共参:着眼于‘大先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GKT2023-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