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展现的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情怀担当、牺牲奉献、求真务实和清正廉洁等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也被称为“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承担历史使命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大思政课”的核心使命之一。
赓续红色血脉,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青年,要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挖掘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活化“育人场”,提升红色文化数字化参与度,增进“四个”认同,做到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内容和形式创新结合。
常态化加强党史教育,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相结合
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指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推动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滋养时代新人的丰富宝库。
党史教育要深度融入思政课程。强化理论武装,把党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等主渠道思政课,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选修课,渗透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构建以铸魂育人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并举的“大思政课”体系,以红色血脉滋养青年,使红色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底色。
党史教育融入课程重在进行思想和价值引领。一是培养学生历史自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大历史观、党史观,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党史学习要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结合进行,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眼光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从历史脉络中判断事物发展方向,自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三是明确历史角色。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历史发展潮流,明确自身“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角色。四是承担历史使命。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提高历史主动性,运用历史智慧创造性开展工作。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其中承载着的红色血脉、革命精神如同一座座红色的灯塔,辉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和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从价值导向、资源开发、文化融入等方面出发,提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质效。
共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明确赓续红色血脉价值导向。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辐射作用,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通过打卡红色地标、现场教学、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地方红色文化的理解,让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价值导向。
深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记忆经久不息。组织师生挖掘包括地方志、档案馆、民间资源等丰富史料资源,充实重要党史事件档案、党史人物传记,让每一处革命遗迹、红色旧址都成为会说话的红色基因库,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砥砺品格的加油站,让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成为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每一个革命英雄都成为学生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丰碑。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激活红色基因活力。红色基因传承是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理想等文化的传承。聚焦贯通衔接,把红色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全链条和学生成长全流程,育才育德相融合,形成育人系统合力。聚焦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组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红色教育活动,强化爱国情感和民族命运的深层次联结,塑造学生优秀品格。聚焦地方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浸润校园红色陈列室、场馆、文化墙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精神洗礼。聚焦场域融合,健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把优质红色活动、红色影视节目等融通于课堂空间、社会空间、组织空间、网络空间,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引领好红色血脉传承。
提升红色文化数字化参与度,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还要注重“平视世界的一代”的个性特点。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自立、自主意识,对网络话语更易产生共鸣。因此,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提升“平视世界的一代”的参与度,增强“大思政课”感染力,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
在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中增强“大思政课”感染力。与传统社会实践方式相比,应用数字化手段可为红色文化传承带来鲜活生命力。VR沉浸式体验、观看红色动漫、云上参观虚拟革命展馆、参与红色游戏等能够增强课程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重温革命岁月,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场景,感受红色文化穿越时空的魅力和力量,更好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内涵。
在参与红色文化数字化开发和传播中增进“四个认同”。红色文化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特殊历史文化资源。善用“大思政课”,与宣传部门合作,对接革命博物馆、伟人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把深度挖掘出的不同行业、领域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感人的故事、情景剧、主题展演等并加以数字集成,将党的故事、中国革命的故事、中国英雄的故事资源数字化,形成优秀的红色网络视频公开课、精品课,促进红色文旅开发,进而带动区域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增进师生对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自豪感。
开好“大思政课”,用好红色资源,在学生心中播撒红色火种,引导学生自愿做红色血脉的传承者、传播者,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李乐霞 赵慧(作者分别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应景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编号:ZYB570〉、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高职“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实践机制研究》〈编号:JSFPCSKB2022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