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教育需要思政教师立足大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成长需要,提升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层面的获得感,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重视学情实际调查,设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形式,实施思政教育。
从学生主体需要入手,
优化思政教育供给
从主体力量角度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高校及教育者需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定期开展学情实际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完善思政教育宏观规划。
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将管理者、服务者、辅导员、各专业课教师、家长等纳入教育者队伍,与思政课教师协作,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教育队伍。针对各类教育者的育人实际,构建常态化培训体系,提升教育者育人能力。在培训中,重点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分析教育形势、思政前沿动态、学情实际等,丰富教育者教育知识储备、锻炼教育者育人实践能力。
优化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坚持内容为王,落实精准思政。教育者应依据学情实际调查结果选择教育内容,确保教育内容契合学生主体需要。突破教材局限,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诉求等,通过集体备课广泛收集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模式。依据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教育者可采用问题导向式、合作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育人教育模式。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活跃教育氛围,以虚拟真实的情境体验、师生协作的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激活主体力量,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
从学生主体成长入手,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
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思想道德修养、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对思政教育的评价等,是其思政教育获得感的重要体现。对此,高校需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角度,完善思政教育评价。将大学生与教育者共同作为参与教育评价的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评价效用,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结合教育实践完善评价指标,提升评价结果全面性。高校应将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自信水平等设置为评价指标。同时,关注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创新意识、成长方向等因素,真正从学生成长角度作出评价。此外,制定评价指标细则,明确学生参与评价的具体内容,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形成客观的评价结果。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校应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智慧教育平台,动态化检测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从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中形成评价结果。从全局性视角把控思政教育整体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思政教育高质量实践,在以评促教中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
王春昱(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