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9—10日,“‘美丽江苏——江河湖海青蓝行’长江篇——‘长江大保护小使者’科普沿江行”正式启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长江大保护小使者”代表们奔赴南京、扬州、镇江三地的7个特色科普站点,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水生态环境科普知识,收获一段难忘的科普之旅。新华传媒智库全媒体形式推出系列采访报道。本期推出“‘长江大保护小使者’科普沿江行”第一站国家环境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的报道。

用AI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物种的自动鉴定、记录与分析吗?如果各类新污染物被排放到水里,会有哪些危害?如果生态系统暂时出了退化机制,有哪些有效的修复方法?


带着疑问和思考,“长江大保护小使者”代表们参观了国家环境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在各种大型的检验设备前,小使者们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禁不住连连发问,询问各种高科技设备的实现功能,惊叹于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巨大作用。
接下来,实验室将启动“长江科考”主题活动。围绕湖泊水生态、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三个专题,实验室将走进长江沿岸开展科学考察,探究生态环境之变,展现生态文化魅力。
据悉,国家环境保护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9月24日正式成立。目前共主持水生态健康相关方向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项,共计经费2.6 亿元;在水生态观测、水生态修复、新污染物筛查分析、生物多样性调查、水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形成核心研究能力。累计发表高质量SCI论文7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上报各类政策建议30余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昝寻寻
摄影:赵亚玲
摄像: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