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慧眼识麦!扬大让优质小麦“不愁产”“不愁卖”

  8月中旬,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凌城镇的一部分种植大户收到了扬州大学农学院送出的特殊礼物:一份自家的小麦品质分布图、一个小麦秋播技术方案明白图。这是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扬州大学农学院朱新开教授带领“慧眼识麦”团队连续作战一个多月的成果之一。

  “今年,在朱教授和团队成员指导下,我们学会了用‘慧眼’实时获取作物生长信息,我家承包田里小麦还创下淮北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新纪录!”种粮大户陈洪尚表示,今年所收的小麦实现了品质提前分类,在收获前就完成了订单销售,单单一季小麦就带来近10万元收益。

  “今年秋播生产指导方案发来了,按方案种植,明年丰产丰收又有希望了。”在陈洪尚等大户的“活招牌”效应下,不少邻近农户和农企负责人纷纷抛来了橄榄枝。

  “慧眼”团队负责人之一,扬州大学农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张伟军介绍,团队研发“慧眼”的初衷,是希望借助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采集麦田信息,帮助更多像陈洪尚这样的种植大户们实时提供技术决策,提前完成小麦品质分类。

  “我们利用麦农们农闲时间,把技术推广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田地间,最大努力减少生产成本。”朱新开介绍,暑假期间,“慧眼”团队带着产品和技术顶着近40℃高温,走进扬州瓦窑村、盐城益民村、泰州徐周村等近10个乡镇开展调研实践、产品推广。截至目前,“慧眼”已在江苏多个县市助力帮扶农户优麦产量增加 2.1万吨,助力合作企业增效 3084万元。

  “混合收购模式导致每年有超八成优麦被混收,严重制约小麦优质优价,损失巨大。”南方小麦交易市场总经理张春良表示,有了“慧眼”帮助,优质麦收贮效率显著提高,高校、企业、农户实现了真正的联合。

  “我们会继续推广‘慧眼识麦’,扩大农产品品质数据库构建,持续升级‘慧眼’系统。”朱新开表示,团队将加大研发投资,保障农产品优质优价,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