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这条“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回响起怎样的古韵和新声

322世界水日到来之际,由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副研究员黄欣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韵新声话秦淮》正式面世。此书不同于以往写秦淮河的著作,而是力图从秦淮河文化研究者、水利学者、秦淮河边的南京人等多重视角,展现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沧桑历史、多元文化和时代新貌。

“古韵”与“新声”相映成辉

“1988年暑假,在苏州读初一的我转学到了南京,此后在秦淮河边学习、工作、成家、养娃,秦淮河也见证了我生命中每一天的喜怒哀乐。今年49岁的黄欣从少年时就生活在秦淮河边,工作后又供职于江苏省秦淮河水利工程管理处,这条河,在他的生命里流淌,日夜相伴,息息相关。

秦淮河对我来说,有着一生命运的交织和血浓于水的亲情。2015年开始,黄欣就经常走进中小学,开展秦淮河水情教育,让孩子们了解秦淮河,爱上秦淮河。20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欣领受了撰写一部秦淮河文化著作的任务,而且要从水利学者的角度写秦淮,于是,就有了这本水利人看秦淮的《古韵新声话秦淮》。

为本书撰写序言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评价,和其他撰述秦淮河历史的著作不同,《古韵新声话秦淮》更侧重于讲述,不但深入过往,而且关照当下,正像书名那样,古韵新声相映成辉。与秦淮、南京相关的人和事,叙述的时间到了2023 年,秦淮河的古今变迁跃然纸上。

水利人这样写秦淮河

在《古韵新声话秦淮》一书中,黄欣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两源合流的秦淮河是如何起源,在千年岁月中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否定了过去通常认为秦淮河由秦始皇开凿的传统观点,并详细描绘了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形成的过程。

作为水利人,黄欣对秦淮河流域的水利治理非常熟悉,自然着墨颇多。他写道,先秦时期,伍子胥带兵攻打楚国时,在今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和定埠镇之间开凿了30.6公里的胥河,连接了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系,使得吴国的军事物资能够快捷地转运。胥河也成为有史记载以来的世界上最早人工运河;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下令在秦淮河上游的方山截淮立埭,开凿破冈渎,东接江南运河,沟通了秦淮河水系和太湖水系,使得三吴地区的粮草和物资可以通过破冈渎经秦淮河安全到达南京。此外,孙权命人在句容开挖赤山湖,在南京城内开凿运渎、东渠,对于治理秦淮河的水患,发挥秦淮河农田灌溉、物资运输等功能也起了重要作用。

黄欣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秦淮河得到了真正有效治理。在秦淮河上游,大搞蓄水工程,在中游整治干支河道,在下游扩大排洪出路。全长18公里的秦淮新河、由杨廷宝院士设计外观的武定门水利枢纽、秦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秦淮新河水利枢纽、外形酷似遮阳防护镜的三汊河河口闸……几十年来建成的一系列秦淮河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成为有效治理秦淮河,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生命站守护神

一些著名的水利学家也生活在秦淮河边。黄欣在梳理秦淮河边的街巷文化时发现,夫子庙内秦淮河边的平江府路就是因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陈瑄而得名。陈瑄是明代的漕运总兵,对于治理大运河和确立明代漕运制度的贡献尤为突出。陈瑄被封为平江伯,平江府路是他的宅邸所在地。他从秦淮河边走出,也将秦淮河与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日南京人,怎样的“六朝烟水气”

正如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博士所说:“大多数写秦淮河的书,往往逃脱不掉仅仅写秦淮河的思路。而《古韵新声话秦淮》视野十分开阔,黄欣以秦淮河为线,将南京的历史、文化、非遗、戏曲、自然以及对外交流等内容,像穿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表面看写的是秦淮河,深入研读其实写的是南京的古往今来。

翻开《古韵新声话秦淮》,犹如打开一座秦淮河边的文化宝库,岁月积淀形成的闪光珠贝俯拾皆是。在书中,读者能够走近秦淮河或者云锦、白局、画舫、书法、绘画、古琴、昆曲、灯彩、名士、河房、园林、宅邸、城墙、水关、古闸、科举遗址、雨花茶、水陆八仙甚至南京烤鸭,体会秦淮河文化的云蒸霞蔚和气象万千。

清雍正年间,生活在秦淮河边的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第一次写到,秦淮河边的南京人有六朝烟水气。两百多年后,生活在秦淮河边的黄欣试图在《古韵新声话秦淮》中,还原当代南京人的六朝烟水气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或菜场市集,你很可能会和某一位行业领域内的大师级人物擦肩而过。也许白天还是菜场里买大葱的邻家大叔,到了晚上就是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英俊小生;白鹭洲公园里一位精神矍铄的晨练大爷,很可能就是国家级的古琴非遗传承人;一个打扮潮流时尚的帅气小伙儿,换上布衣长衫后,就变成了身怀绝技的白局艺术家。他们就是散落秦淮河边的、具有‘六朝烟水气’的传承人。”黄欣说,六朝烟水,秦淮风雅,始终是南京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秦淮河不但汇江海,更通天下

秦淮河素来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之称,而在黄欣眼中,流淌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秦淮河同时也是一条东方诗河,在书中,他以记录一次南京市全民阅读办组织的秦淮河诗词之旅的形式,通过孩子们朗读的口吻,将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杜牧的《泊秦淮》《清明》、李白的《长干行》、苏轼的《渔家傲·千年龙盘并虎踞》、辛弃疾的《赏心亭》等巧妙串联,也把文人墨客流连在秦淮河上的风雅韵事娓娓道来。

在黄欣看来,秦淮河不但是南京的,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古韵新声话秦淮》一书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里看秦淮河。黄欣说,秦淮河从来都不是闭塞的落后的,从孙权定都南京,开启中国航海事业的大篇章以来,秦淮河一直以开放、包容、和平、共享的胸怀迎接四方来客,秦淮河不但汇江海,更通天下。早在六朝时期,来自各国的商船就汇聚于秦淮河边的石头城下,南京与海外交流频繁;明代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上,秦淮河边的宝船厂打造的宝船在惊涛骇浪中前行;17世纪以来,秦淮河边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引发热潮,法国和英国皇室纷纷在宫廷内建造琉璃塔的“欧洲版”;19世纪四十年代,也是在秦淮河边的小卷阿,思想家魏源写出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不久以后,秦淮河边又建起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创造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早期辉煌……

阅读《古韵新声话秦淮》,你能读懂,一脉秦淮水怎样流淌了半部南京史,而南京城也正是依托秦淮河而发展壮大起来的。黄欣说,深沉而又隽雅的秦淮水滋养了古都的文化气质,也启迪了一代代南京人的文思才情,托起了整个城市的底色与灵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高利平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