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据法治日报报道,有市民反映,北京某写字楼中的公共卫生间标识不清楚,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原来,该写字楼的男女卫生间的标识非常简约,上面一个小圆圈,下面一个三角形,区别仅在于下方三角形摆放的方向。不仅如此,标识周围还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该市民表示,自己站在厕所门口愣了好一会儿,直到看见有人走出来,才确定该进哪一边。
事实上,不仅是公共卫生间,包括路牌、地铁指示牌等在内,关于公共标识晦涩难懂的吐槽早已有之。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标识虽展现了设计者在创意和美学方面的追求,却也使得本应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本应方便的事情变得不方便。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一个个悄然出现的创意,的确在不经意间装点、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但需要明确的是,当下,公共标识仍是人们在外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重要渠道。比起一味地追求趣味性、个性化,突出实用性、服务性和可识别性,以方便公众识别和遵守,才是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设计准则。要知道,任何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离开“人”,人们的便利性和满意度,才是检验创意成败和效果的唯一标准。
因此,公共标识所谓的“审美创新”并不能够成为其“标而不识”的借口,实用性也不该为设计感让路。再精致的标识违背了常识,缺失了指引作用,偏离了设计初衷,甚至给公众造成了误会和尴尬,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画作”。试想,在“三急”时刻,又有谁愿意绞尽脑汁去思考公共卫生间门上,那些颇具“艺术感”的符号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含义?
只有多从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群众的诉求,才能真正做出服务于人民生活的设计。标识越清晰越好,文字越简单越好,在保证市民看得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文化或创意色彩,绝不可舍本逐末。值得借鉴的是,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对公共卫生间标识进行了统一规范,通过明确图案、文字和颜色等要求,提升了标识的可识别性。
公共标识虽小,却足以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沉淀。一些看似细小的便民举措不仅方便了市民和游客,也能够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在城市高效能治理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水平,让市民感受到切实的便利,还得把公共标识这样的细节做好,避免因标识缺失或标识失范而再次引发混乱。
(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