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路,在帕米尔高原延伸

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5日电(记者胡虎虎)36公里山路、600多个弯道、年通车量45万辆次,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上的“网红公路”盘龙古道顺着山势延伸,与县道、国道相连,串起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采风地、班迪尔蓝湖等热门打卡地,形成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一条百余公里的旅游环线,吸引着各地宾朋。

自驾游客在盘龙古道驾车游玩(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盘龙古道前身是塔县瓦恰乡、马尔洋乡等地农牧民前往县城、牧场的狭小道。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投资修建柏油路。近年来,这条盘旋于高原山间的“巨龙”走红网络,成为塔县丰富文旅消费场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见证。

“我从没见过这么多外地车。”52岁的多力开·百尔飞克感慨,“2023年国庆节,村里堵了好长一大截。”多力开家住盘龙古道山脚下的村子。在他跑运输的30年里,路越发好走,村里买车的人不断增加,搭车去县城的村民日趋减少。络绎不绝的游客给了多力开新思路,他打算今年换一辆7座小客车,做旅游生意。

38岁的曾勤增是多力开的新邻居。这位来自广东的背包客两年前自驾游至塔县,沉醉于盘龙古道的壮美风景,决定住进山村做直播,并为游客提供视频拍摄服务。“旺季能持续三个月,一天就接20多单。”他计划今年再找两位助手,负责化妆、剪辑。

曾勤增在瓦乡村庄拍摄村民聚会(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除了摄影服务,沿着盘龙古道前行,一路还能看到汽车咖啡店、特产销售点、星空民宿等因路而兴的旅游业态。在曾勤增的直播里,还能见到高原民俗生活,这些内容播放量不俗。

“游客赏完盘龙古道自然美景,就能进我们村看人文风情。”瓦恰乡昆玉孜村驻村第一书记兰分析该村作为古道出口的优势,“为了让‘流量’变‘留量’,村里领办旅游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奔。”

餐厅服务员、村舞蹈队员、叼羊表演、马队服务……昆玉孜村全方位动员,做好“古道经济”,为全村167户人家开出了增收清单。

这个小山村还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和15间商铺。兰斌说:“商铺公开招租市场反馈很不错,全部租出,签约都是10年。”今后,兰斌还计划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保障,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帕米尔风情。

盘龙古道出口旁的瓦恰乡玉孜村(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因路而兴的变化,在这座4万多人口的边陲小城比比皆是。据塔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统计,近三年来,全县餐饮店、酒店宾馆、民宿牧家乐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36.15万人次。

路承载着群山沟壑间的希望,截至目前,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约2108.8公里,村村通公路达到100%,A级景区全部开通线路车。即使在距离县城两三百公里外的深山小村,也修有入户公路,方便村民、游客出行。

如今,高原上的路越走越畅。这路不仅是车轮、脚下的遥遥山路,更是人们脑海中的发展思路。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