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踏响振兴路上的铿锵足音——阜宁县各级涉农劳模助力乡村振兴展风采

新华报业网讯 漫步于阜宁县板湖镇戚桥村境内,东、南外围两个入口处高大的门楼造型别致,美观大方;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党建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前来观花休闲、唱歌跳舞的人络绎不绝;1800米长的村级主干道宽敞整洁,分列两旁的58盏路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显眼。这些都是阜宁县劳动模范、戚桥村党总支书记田作海自发出资建成的。

据阜宁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灿介绍,自开展“劳模工匠助振兴”活动以来,68名各级涉农劳模率先行动,发挥其资金雄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技术技能精湛等资源优势,开展牵手致富“三联三促”、与经济薄弱村“一对一”“点对点”结对联扶等活动。一个个劳模工匠“各显神通”,踏响了振兴路上的铿锵足音。

曾在上海打拼多年并小有成就的田作海,为回报家乡,2017年把厂子从上海整体搬迁回老家,在村内创办盐城海洲木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建档立卡户、残疾人、返乡人员等54人就业。由于实绩突出,先后被镇委任命为戚桥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书记。

为振兴家乡经济,田作海累计从自己公司的利润中拿出60多万元,申请注册了村经济合作社,建起了村级文化大院,组建了村文艺宣传队并配置器材和服装,修建了村级硬质路面主干道,改善了当地的环境与经济面貌。

走进盐城市金沃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百余名工人忙碌在绿意盎然的蔬菜秧苗之中。“这些人中,除几个技术员外,其余都是从本地相对困难的家庭户中照顾进来的农民工。”据江苏省劳动模范、公司法人代表姜官俊介绍,公司全年用工量达1.5万余人次,其中有29名困难家庭成员被安排为长年工,年收入3万多元。同时,公司还选派5名技术骨干走村串户实行“一对一”培训指导,帮助村内22户相对贫困家庭搞起了大棚种植,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协助销售产品总额超6000万元。

做给乡亲看,带着乡亲干,让更多乡亲实现共同富裕梦,这是盐城市劳动模范范付荣对自己的要求。她以创建的“土味园”公司为载体,以“公司+服务阵地+农户”的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全力推介家乡的鸡鸭鹅、鱼虾蟹、米面油及五谷杂粮等土特产品,帮助、辅导身边年轻人学习电商运营技巧拓展致富渠道,并与周边村居的22个贫困户、特困户签订家禽养殖等产品收购订单,购苗时帮助他们垫付种苗资金,收购时高于市场价10%左右买进,助力他们脱贫致富。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居住地吴滩居委会已跨入“省电商示范村”行列。

另外,阜宁工会还组织引导涉农劳模成立劳模先进助力脱贫志愿服务队、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推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形式,开展牵手致富“帮带”活动。省劳模杨进以“蛋”为媒,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镇村1000多户养禽户饲养蛋鸡超过14万羽,培养出68名农民经纪人,让千余农户走上致富路;市劳动模范、种植大户陈洋成以自己的农场为示范,引导600多农户搞稻麦机械化种植5000多亩,年均增收4000元;县劳动模范、养殖专业户陈友才以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帮周边250多养殖户批发鱼虾饲料、提供鱼虾病防治技术等服务,每年帮养殖户销售水产品7000多万元,使村民多增收700多万元……

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着阜宁涉农劳模的点点滴滴。这批新时代的“弄潮儿”,以智慧为战袍,以行动为武器,在乡村振兴路上奋发进取,一往无前,踏响振兴路上的铿锵足音,绽放着属于他们的独特光芒!

(郑青青 周永祥)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