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4年,连云港被列入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距今已经有40年。40年来,山海港城相拥的连云港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连云港人对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也充满了感情。今年连云港市两会等重点会议,都把进入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40年,作为连云港市今年的重要议题。进入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对连云港市有着特殊的意义,开放也成为连云港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开辟“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们的40年”专栏,寻访40年开放进程中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故事,激励全体连云港人继续与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同频共振,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中不断创造、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连云港迎来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1984年12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40年后,很多人对身处于连云港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已习以为常,日复一日地享受着对外开放带来的成就。很少有人知道,当初中央初步拟定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名单中并没有连云港。也很少有人知道,当初为跻身其中,省、市领导为连云港进行了多么艰苦的努力和争取。开发区创建者们克服艰苦条件,在激荡的思想浪潮中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了一条宽阔的开放之路。
“可以说,我亲历了连云港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成长的整个过程。我的那几十本工作笔记和各种通知单、报表、老照片,算得上是最直接的证明吧。”现年79岁的朱振发,时任连云港市政府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科长,他向记者一本本翻阅着几十年前的“工作成果”。
从厚厚一叠笔记中,朱振发翻找出一份1984年国务院下发的编号为(84)国函字183号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南通、连云港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批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市必须把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两市在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可以有准备地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手握这份题头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字样、已经泛黄的纸张,朱振发陷入回忆,“要知道,这份国务院题头的通知,它的分量有多重。”
“开放城市中本来没有连云港,是当时的顾秀莲省长四处奔走争取来的。”朱振发说,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顾秀莲赴北京面见总理,请求将连云港和南通划为开放城市,并于1984年3月14日要求连云港和南通尽快将汇报材料上报。
为抓住这个关系连云港大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连云港市政府全力以赴,力争跨上对外开放的“头班车”。市长何仁华带上市政府副秘书长罗栋生等赶赴山东,向已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的青岛、烟台取经。从山东回来后,起草申报材料的工作就交给了朱振发。“我和市规划局局长一起,绞尽脑汁才弄出这个申报材料。”朱振发回忆。如今,这份申报材料由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馆保存,成为历史最直接的见证。
“在开发区的选址上,领导层讨论了许久。”朱振发说,一种意见认为,开发区应该建在靠近新浦宋跳一带,利用国家给予开发区的优惠贷款改造老城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开发区应建在港口城区,以港口为依托,带动连云港。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的结果——老城区和港口之间、靠近港口的中云台地区黄九埝。选址在此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黄九埝远离城区、地广人稀,且“是一个独立地段,地理界限明确,便于监管”。当时,大家都以为开发区是要封闭式管理的,“必要时得用铁丝网围起来”。
1985年4月,一辆面包车沿着一条沙石铺就的公路,颠簸着开进这片长满苇草的荒地。车上坐着首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徐沙,他带领包括朱振发在内的五人领导小组,开创了开发区发展的第一阶段。
“当时是在芦苇荡里拓荒的,在现场搭活动板房居住,吃饭都是自己做的,条件不可谓不艰苦。”朱振发从他整理的老物件里找到一张盖有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印章的市政府公文纸,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燃料公司:兹为我单位朱振发日常生活用煤不足,请调取二百斤蜂窝煤”。这个单子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现场条件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些蜂窝煤主要是用来做饭的,当时蜂窝煤紧缺得厉害,我们到开发区工作,因为没有编制,所有关系均在原单位,而这些物质都需要单位出具手续才能买。”朱振发说。
当然,更为艰难的是思想观念。开发区设立之初,有人怀疑,“红旗到底能扛多久?”当时国内也在争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在这种争论前,连云港迈出的步伐一度有些犹豫。国务院批复的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规划4.62平方公里,近期规划3平方公里。在实施时,连云港却保守地将近期规划压缩到0.35平方公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国家争取到首批4亿多元低息贷款,这第一批国家拨给沿海开发区的低息贷款,连云港却没用完,余下的最后都上缴了。“当时想的是,这么多钱都是贷款借来的,将来拿什么还?所以有点不敢花。”朱振发笑着说。
朱振发回忆,1985年5月,曾担任中共新海连首任特委书记的谷牧来到连云港,视察开发区、听取汇报后说:“这个地方很好嘛!”有了这句话,开发区领导才松了口气。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挥笔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连云港的干部们吃下“定心丸”,迈出了开放的步伐。
经过40年砥砺前行,连云港从“低息贷款不敢花”走到了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一路豪情壮志,其中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发展的志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