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非遗传承 > 正文
竹篾当笔写春秋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湖北鄂西南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有人能用竹子编“鱼缸”。五峰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长心就是一个。这不,瞧着几条泥鳅在滴水不漏的竹篮里游走,围观者纷纷竖起大拇指。

“这是水竹,是我们武陵山脉才有的品种。”胡长心在山里砍下竹子,用竹篾捆起来扛起就走。大山深处随处可见的竹子生长迅速,韧性十足。散居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就地取材,将其编织成各式各样的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品,背篓、簸箕、果篮……从农具到厨具,没有哪一样离得开竹子。久而久之,竹编就成为这里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技艺,不仅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胡长心向游客介绍五峰竹编技艺。郑兵摄

明清时期,中俄万里茶道日益繁荣,“峡州山南”的五峰茶经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抵达圣彼得堡。兴盛的茶叶贸易使得竹编制品被广泛应用:采摘鲜叶要用竹篓、晾茶需用竹席、制茶得用竹筐……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不仅是土家茶农重要的生产资料,也装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五峰竹编小工艺品。杨威

关于五峰竹编,还流传着这样一件轶事。2018年,湖北省博物馆有两件出土于荆门包山楚墓的竹笥文物,因年代久远朽坏严重而无法展出。然而,遍寻全国却无人能仿制。对此,五峰竹编匠人陈高怀琢磨近一年,仿制方案经专家通过,最终将2000多年前的文物完美“复原”。

“竹编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五峰文化馆馆长胡冰介绍,匠人们正努力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竹编制作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作品。这些创新作品不仅拓宽了竹编的应用领域,也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五峰民间竹编艺人制作日常农具。黄春梅摄

一根普通竹子的神奇变幻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积淀传承和日夜劳作,还得益于厚积薄发后电光石火间的创新创意。锯竹、修竹节、劈竹分块、刮青、破篾、劈丝、抽篾、刮篾……为了掌握五峰竹编的精髓,胡长心曾7次拜师学艺。从2021年起,他常驻柴埠溪景区竹艺工坊,向游客展示竹编技艺。

竹编背篓里装满丰收的菊花。杨威摄

下岗女工李凤英在精通精细竹编二十多道工序技艺后,创造性地将印染提花技术应用于竹编之中,通过虚实、明暗变化,使竹编作品清秀淡雅、栩栩如生,宛如丝绸。她创作的竹编画《隐形观音》,用5658根竹丝编成,净重仅5克,在一定光线和角度下还能“隐身”。该作品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为让五峰竹编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组织培训班,在学校开设竹编课程,邀请老一辈匠人传授技艺,还通过各种展览和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竹编。如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竹编匠人已达百人以上,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文旅名片。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